例谈探索活动中的“基本问题”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例谈探索活动中的“基本...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例谈探索活...

例谈探索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例谈探索活动中的“基本问题”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例谈探索活动中的“基本问题”这里所说的“基本问题”是指在引导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基本原理、基本关系和基本方法。这些“基本问题”在教学中或因其“过于寻常”而被视作理所当然,或因其“难以说清”而被故意避开,或因其“超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被敬而远之。但事实上,以合适的方式、在合适的时机提出并引导学生研究这些“基本问题”,常常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延伸学生的数学思考。

一、 如果要求计算结果更精确,该怎么办

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时,通常采用“数方格”的方法,而且规定“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计算”。这一方法体现了用面积单位直接计量图形面积的基本策略,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各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然而按上述方法算出的结果,显然是一个近似值。如果要求计算的结果更精确,该怎么办?表面看来,这个问题似乎只是对计算结果精确性的追求,但实质上却是对“数方格”方法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种思考。也就是说,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考察“数方格”能否满足解决一类问题的不同需要。在学生按要求分类计数,并算出结果后,我先把图中的方格数减少到原来的1/4(即把每个方格的面积扩大到原来的 4倍),再把图中的方格数增加到原来的的4倍(即把每个方格的面积缩小到原来的1/4),让学生依次分类计数,并算出结果。最后,组织学生对三次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说说自己的体会。这样的活动意在让学生初步体会“随着方格数的不断增加,算出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会越来越精确;而用作计量单位的小方格是可以无限细分的”。事实上,这一点正是“数方格”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面积的妙处之一。

二、 小数乘小数为什么可以看成两个整数相乘

教学小数乘小数时,通常在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小数乘小数的算式后,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先把这两个小数看成整数相乘”,再通过示范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过程,最后引导学生利用积的变化规律解释计算过程,从而体会上述计算方法的合理性。然而,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环节常常被教师一带而过,即当我们面对小数乘小数这一新的计算问题时,是怎样想到可以把它转化为整数乘法的?学生解决新的数学问题通常依赖两点:一是相关的数学知识,二是相关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或是一些已经初步掌握的数学思考方法。前者是显性的,一般不会被疏忽;后者是隐性的,但通常恰恰是能否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那么,引导学生想到把小数乘小数转化为整数乘法,有没有可以利用的“转化经验”或“成功先例”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教学时,我先呈现下列题组,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13 × 45 × 6

13 × 40 50 × 60

13 × 400 500 × 60

学生计算后,启发他们思考:计算13 × 400时,可以把它看作哪两个数相乘?算出结果后为什么要在末尾添两个0?计算500 × 60时,又可以把它看作哪两个数相乘?算出结果后为什么要在末尾添上三个0?在此基础上,呈现小数乘小数的式题,并进一步启发:这两个小数可以看作哪两个数相乘?按整数相乘,得到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要得到两个小数相乘的积,还要怎样做?在这样的教学中,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技巧退到了次要位置,而对问题本身的整体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则凸显了出来。

三、 如果除不尽,商一定是循环小数吗

教学小数除法后,教材让学生计算40 ÷ 60,引入对循环小数的初步认识,并介绍取循环小数近似值的方法。由于学生刚刚学过小数除法,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一个小数的近似值,因而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课堂上波澜不惊,我也显得轻松自在。然而,当学生连续计算几道除法式题,并都得到循环小数的结果后,有人开始提出问题:“老师,两个数(整数)相除,如果除不尽的话,商一定会是循环小数吗?”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既有一些惊喜,也有一些惊慌。惊喜的是,学生能够注意到这样的“基本问题”,说明他们的数学视野是开阔的,数学思考也是有一定深度的;惊慌的是,尽管我知道所有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但竟从未思考过“为什么”!短暂的沉默后,我的思路逐渐清晰了起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请同学们分别选两个整数相除,看看结果怎样?”不一会儿,学生纷纷用自己的计算证实了上述结论。我进一步引导:以一个整数除以3为例,它的余数有几种可能?如果用一个数除以9,它的余数最多有几种可能?如果用一个数除以60呢?在计算过程中,如果余下的数重复出现了,那么继续除下去,商会出现什么现象?我不敢肯定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能有多少学生真正理解“两个数(整数)相除,如果除不尽的话,商一定是循环小数”,但学生对循环小数的意义无疑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四、 百分数究竟特殊在哪里

教学百分数的认识时,通常先呈现几组相互关联的数量,让学生分别用分数表示每组中两个数量的关系,再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比较这几个分数,从而体会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需要把这些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进而揭示百分数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几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首先,百分数最本质的特殊性表现在它仅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而不用来表示具体的数量,“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只不过是它外显的特殊性而已,最多是它的特殊性之一。然而,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先入为主的认识却是后者。其次,由比较几个分数的大小而引出百分数,似乎并不能凸显百分数“便于统计和比较”的优点。因为学生熟悉的通分方法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百分数的特殊性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次教学尝试。课前布置学生从报纸、杂志、电视或网络等媒体中收集一些含有百分数的信息。上课时,先组织交流,相机要求学生解释有关百分数的具体含义,启发他们说清楚:这个百分数表示哪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然后要求学生把这些信息中的百分数都改用分数表示。进而提出:这些百分数都可以改用分数来表示,说明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关系?(百分数都是特殊的分数)把用百分数表示与用分数表示的相同信息进行比较,你发现用百分数表示的信息,对于读者有什么好处?通过上述交流重点让学生认识到两点:第一,用百分数表示的信息能更清楚地显示相关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如,某工厂女工人数占总人数的80%,很容易就能看出该厂女工人数所占的份额。第二,把用百分数表示的相关信息放在一起,更便于比较。如,某校五年级学生数占全校学生数的18%,六年级学生数占全校学生数的21%,一看便知六年级学生数比五年级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收集的信息中再找一找,看能不能找到带有单位名称的百分数,启发学生思考:百分数都不带单位名称,说明百分数与分数相比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分数既可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又可表示某个具体数量,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上述教学活动没有按知识自身形成和发展的逻辑顺序展开,其中的漏洞或缺陷也许难以避免,但令人欣慰的是,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是清晰的,而且思维活动也非常主动、投入!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