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 扎实 开放——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简约 扎实 开放——数...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简约 扎实...

简约 扎实 开放——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简约 扎实 开放——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简约 扎实 开放——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关注课堂教学的研究已经成为教研活动的主旋律。2005年11月21~22日,南京市力学小学承办了由江苏省教研室主办的“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观摩会”。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承办这样的教研活动需要魄力,更需要底气。

力学小学追求的数学课堂是简约的、扎实的、开放的,其中的真义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实现这种追求的?让我们从下面一组文章中寻找答案,并借此启迪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深入思考。

力学小学的课程改革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我们努力找寻一条既秉承传统精粹又体现崭新理念的课改之路。我们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是简约、扎实、开放。

一、 简约而不简单

数学课堂应呈现出高度凝练的简约,但简约并不等于简单。相反地,简约的背后包含着太多的“不简单”。

1. 研读教材,深入浅出。

数学教材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的经验和智慧。深入钻研教材,是上好课的前提与保证。为什么加法交换律在学生得出一个等式后,直接让学生举例并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而加法结合律却是教材给出式子让学生判断是否相等?为什么认识线段的练习中,给出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点,问学生“能画出几条线段”,而不是“有几条线段”呢?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材,提高教学效益。我校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比等形式,引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提高教师钻研文本、驾驭课堂的能力。

当老师们把教材读厚、读深、读透之后,往往想把其中的一切都传达给学生,显然这是不现实的,也完全没有必要。为此,我们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及时提出了“教学要深入更要浅出”的观点,要把复杂深刻的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认识线段”一课,学生理解线段是一个图形有一定难度。课堂上教师并不刻意强调,而是立足教材提供的素材,让学生感知一段弯曲的毛线拉住两头由曲变直的过程,由此抽象出线段。在此基础上,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加深对线段的体会。

2. 目标全面,主次分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的目标。不同方面的目标在一节课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融合的,但落实到某一节课中,应主次分明,不能面面俱到。“秒的认识”这节课,感受1秒,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是最主要的目标,而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相对而言是次要的。“加法运算律”这节课,学生从主题图中获得信息后,是否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呢?虽然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运算律的过程。倘若让学生提问既会冲淡主题,又浪费了时间。

3. 形式新颖,但不花哨。

新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形式离不开内容,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只重形式,用课堂表面的热闹代替学生深入的思考,必将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下滑。

曾听过一节“观察物体”的研究课,学生是用手势代替相机给物体拍照的形式来开展活动的,课堂热闹非凡。仔细想来,孩子们的兴奋点在于拍照的形式,注意力始终没有落在认真观察物体上,影响了应有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类似的现象在部分青年教师的课堂上时常可见,“热衷于形式”成为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课堂教学要考虑形式,但更要注重实质。形式与内容怎样结合得更紧,怎样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值得我们在教学时认真地考虑。

4. 语言精炼,有感染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准确、规范、清晰、精炼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示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我们对教师的具体要求是:可以预设的语言要在教学设计上推敲斟酌,而生成性、随机性的语言就要靠平时的苦练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了。课堂教学语言是需要长期打磨的。我们曾运用微格教研的方式,在教学录像中定位分析教学语言,找出教师课堂语言中明显的问题,提出诊疗方案与策略,加以改进。此外,我们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纠正、示范、引导,让学生逐渐学会用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二、 扎实而不机械

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这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实效并不意味着机械刻板。

1. 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为了使自主探究不走过场,我们提出了“探究的问题要有深度、有价值,探究的过程要有要求、有指导”的要求。“圆的周长”一课中,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是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课堂上教师先适当指导,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测量、计算,然后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由于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并体验了探索的过程,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2. 充分体验,分享快乐。

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教师的教学也不是仅仅靠简单的信息传递就能完成。真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富有灵性的交流与碰撞。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调整自己的认识,在碰撞中发展思维,生成属于自我的经验课程。

我校一位教师曾上了一节“克的认识”研究课。课的开头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这个哈密瓜约有几千克?

生:这个哈密瓜约有3千克。

师:这个柚子约有几千克?

生:这个柚子约有2千克。

师:看仔细了!(老师停顿片刻,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枣子)这个枣子约有几千克?(学生大笑)

师:同学们都笑了,为什么要笑呢?

生1:我觉得一个枣子太小了。

生2:我觉得一个枣子很轻,说它有几千克不太合适。

师:一个枣子有多重,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克。

体验数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共同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上面的教学片断,从学生的笑声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真切地感悟到了使用“克”这个计量单位的必要。在此基础上再来教学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和积极的学习愿望。

3. 方式得当,注重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已取得喜人的突破。然而,不少教师对学习方式的改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表现之一就是在课堂上一味地追求发现式学习。为此,我们提出了“接受与发现有机结合,注重效率”的要求。

我校教师曾经上了一节“角的度量”研究课。对于量角器的中心、刻度线、刻度数以及1度角等概念的教学,教师以接受学习的形式告诉学生;对于为什么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数这一知识点则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动手操作测量角的大小的过程中去感受,去发现。正是由于接受与发现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课堂教学的效率才得以保证。

4. 练习有度,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技能的提高离不开一定量的练习。实践告诉我们,偏废必需的训练带来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削弱,带来的是教学质量的滑坡。我们应努力改进机械重复、生硬呆板的训练,使练习更加科学,富有成效。我们对课堂练习的要求是:讲究训练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明确练习的目标,练习的量要适度。我们提倡课堂上有一定量的笔头练习;练什么,怎样练,为什么而练,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预设。“百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教师安排了选择合适的百分数进行填空的练习。某厂十月份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实际产量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为什么只能选择140%?小明看了《哈里波特》这本书的百分之几?选择1%、50%、92.5%、100%各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选择140%呢?这一练习不仅深化了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 开放而不放任

开放产生活力,封闭导致僵化。但数学教学的开放关键要做到开放有度,开放并不意味着放任。

1. 用好教材,合理剪裁。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但用教材教,并不代表可以随意使用教材。用教材教的前提是充分尊重教材。像“加法运算律”这节课,教材的选材很巧妙,层次很清楚,何时该举例,何时该比较,何时抽象概括,以怎样的形式抽象概括等呈现得清清楚楚,按教材教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对教材适当剪裁、取舍,有时能够锦上添花。“一亿有多大”这节课,教师用一亿枚一角硬币摞在一起有多少个江苏电视塔高,代替了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能绕地球多少圈。学生对江苏电视塔的高度比对赤道的长度更有感性认识,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是很有益处的。在正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灵动和鲜活。

2. 以生为本,尊重经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在课堂学习之前,学生往往已对学习内容有所了解。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不能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例如,在学习“秒的认识”之前,学生们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关于秒的经验。教学时,教师以发射火箭时的倒计时引入,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用秒计时的例子,联系学生的实际,充分调动、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3. 有效组织,活而不乱。

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角度出发,观察、操作、实验、讨论等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也给教师组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组织,活而不乱是学生活动真正取得成效的前提与保证。我们提出了“关注细节、提前考虑”的要求。“认识线段”这节课,在学生折纸之前,课本怎样放,用什么颜色的纸等教师都作了细致考虑。“观察物体”这节课,物体怎样摆放,学生怎样观察,按什么顺序观察等,教师用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交代得清清楚楚,课堂秩序井然。

有效地组织教学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倾听、尊重、合作、分享等情感态度的重要过程。

4. 立足课堂,适度延伸。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适度延伸,是达成上述目标要求的有效方法之一。我校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一亿有多大”这节课的结尾有这样一个片断:

出示信息:据国家统计部门统计,全国每月大约消耗26亿双一次性筷子。

师:同学们已经感受了一亿有多大,再读这条信息,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1:我觉得26亿双一次性筷子太多太多了。

生2:生产这么多一次性筷子要砍掉多少棵大树呀!

师:一次性筷子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课后请大家通过上网搜索、社会调查等形式获取相关资料,然后研究:全国一个月用掉的一次性筷子如果都用木材来加工,需要砍伐多少棵大树?毁掉多大面积的森林?一年呢?

这样立足课堂的适度延伸,能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简约、扎实、开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保证。数学课堂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数学课堂是“接受”的,也是“发现”的;数学课堂是严谨的,也是灵动的;数学课堂是科学的,也是诗意的……我们期望,我们的数学将以更加人文、生动的面貌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