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教师的自我发展——对教师进行自助式自主培训的思考与实践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追寻教师的自我发展——...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追寻教师的...

追寻教师的自我发展——对教师进行自助式自主培训的思考与实践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追寻教师的自我发展——对教师进行自助式自主培训的思考与实践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追寻教师的自我发展——对教师进行自助式自主培训的思考与实践 目前,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已有许多较为成熟的做法:以脱产或业余方式组织教师进修;累积学分制的继续教育;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等等。这些培训方法,对提高教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这些方法的缺陷:带有强制性,较少考虑受训教师的自主性和自愿性。

随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深入,我们开始尝试采用更贴近教师需求的培训方式。“自助式自主培训”,就是我们在学校管理实践中提出的新的教师培训方式。

所谓“自助式自主培训”,是一种建立在“自助”环境中的教师自我学习的培训方式。其中,“自主”表示教师内在需要的主动性,“自助式”表示学校提供学习的选择性。

“自助式自主培训”包含以下几个要义:(1)学校为教师的自我发展营造适宜的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给教师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2)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合作对象、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汇报展示手段。 (3)用良好的学习环境感染教师,不断激励他们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这种培训最大的特色就是自主、自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形成“自我需要——自主进行——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直至自我培训成为教师的终身习惯和职业需要。

什么样的机制有利于自助式自主培训的实施?

根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我们选择了反思、交流、研究、示范作为开展培训的四大机制。与这些机制相对应,自助式自主培训又包括了“四大支柱”:录像反思、互为导师、科研内化和示范辐射。这四个支柱不仅支撑起自助式自主培训的外部环境,而且也是自助式自主培训的四种主要形式。

一、“录像反思”:凭借教学录像勾勒出教师成长的动态轨迹。

自我反思是目前教师专业发展中大力提倡的方法,一般培训中进行自我反思,多采用回忆、口头叙述和日志等方法。这些方法的优势是简单易行,不需要特殊的条件,但存在授课教师无法面对自己的真实课堂教学情况的问题。

我们利用学校具有的现代化技术条件,在老师自愿申报、自选时间、自定内容的“三自”前提下,将教师自我确认的“优质课”、说课、常态课片段等进行录像,并制作成光盘作为礼物馈赠给教师,作为他们自我反思的客观材料。

这种方式可操作性强,很受教师的欢迎。一位老师在《我们学校的教师“自助餐”》一文中这样写道:“过去自己授课后没有留下什么记录,也就没有再回头看一看自己课上得怎么样,更没有去认真剖析、反省自己课改落实的情况。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将自己的课例真实记录下来后,等于有了一面观看自己的‘镜子’。通过观看自己的‘表演’,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这样不仅能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能产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需要。”

二、“互为导师”:建立起学习化互助平台。

如果把教师自我反思作为教师个体意义上的“自助式自主培训”,“互为导师”则是教师群体意义上的“自助式自主培训”。

传统的导师制是同一学科中,年长的带年轻的,有经验的带没经验或经验少的,而且多由学校指派,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上,每位教师都有独特的亮点,如青年教师虽然经验不足,但新知识多,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快,这是中老年教师自愧不如的;同样,中老年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教学艺术、教学机智等又使青年教师望洋兴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论资历,只要某方面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都可以成为“导师”。

在实践中,我们鼓励教师冲破片面讲资历、讲学历、讲职称的“樊篱”,鼓励人人争当“导师”。“导师制”核心是“自主、互动、开放、整合、创新”。我们倡导教师自愿承担、自主结合、动态选择、互教互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自主选择“导师”,也可以自主选择传、帮、带的对象,达到相互借鉴、相互提高的目的,形成真正的“同伴互助”。

曾有一位年轻教师,刚到学校任教时,几次随机抽查听课,他的课堂效果都不理想。正当他痛苦、不安时,学科组、年级组的老师们主动鼓励和帮助他,自愿成为他的导师,让他去听课学习,指导他备课、上课。现在,这位年轻教师所任教班级的成绩进步很大。这位老师说,是学校的“互为导师”,让自己重新找回了作为教师的勇气和自信。

另外,在学科组的管理上,我们还建立了“学科组基金”制度,将教师外出学习、参观、交流等业务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科组,由学科组教师决定学习的内容、时间、地点和次数,形成群体自助学习的新方式。

三、“科研内化”:教师通过“行动研究”,解决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自主进行的科研,与参与来自学校外部的教育科研相比,是有所不同的。教师自主进行的科研,其课题是从自身的教育教学经历中发现的,然后再用“行动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实际培训中,很多被发现的问题都来自录像反思环节。这些问题就成了各备课组、学科组、年级组要攻克的课题。在确定这些课题的时候,我们要求,课题不求大求全,而是要避虚就实,去解决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如何让作业的数量、质量合理,如何与性格内向的学生沟通,等等。

我们提出科研内化的原则是:“发现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教育即科研,成长即成果。”我们希望,通过科研内化,能够真正实现:备课时,能进行二度开发,教师是研究者;上课时,教室就是实验室,教师要有“第三只眼”;下课后,教师就是反思者。

四、“示范辐射”:扩大自助式自主培训成果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在学校,我们通过举办“名师杯”等竞赛,来进行教学交流活动,并扩大从中脱颖而出的教师的影响力。

“名师杯”竞赛从2001年起,每学年举办一次,教师利用这个机会互相观摩、交流和学习,探索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名师杯”竞赛是教师全员参与的活动,学校对参赛课进行全程录像,从中评选出优秀课,参加在开放日举行的“名师杯”决赛。所有参赛课都制作成光碟,作为礼物赠送给参赛教师,以便回顾、反思和提高。四年的时间里,学校为参赛教师制作、赠送了近1000个光碟,它成为教师的一面“镜子”,见证着教师的成长。

2003年的“名师杯”竞赛总结了前两届的经验,让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2004年,又推出了说课比赛。在比赛中,许多老师反复打磨,精雕细琢,一次又一次走上讲台试讲。这个过程,让老师们的常态教学水平有了长足提高,“人本”课改理念进一步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加深入课堂。

经过几届“名师杯”竞赛的锤炼,学校涌现出大批校级、区级、市级以及在广东省和全国都非常有影响的名师,像杨霞、徐园、李琳等教师都在国家级教学比赛中获第一名,在学校教师自主培训中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

应该说,录像反思、互为导师、科研内化和示范辐射这“四大支柱”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其中,录像反思是基础性前提,科研内化是核心内容,互为导师是保障,示范辐射是落脚点和归宿。

由这四个支柱支撑起来的自助式自主培训,立足于教师常规教学,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创建起一个问题“发现——解决”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自主选择、自主实践、自主反思,从而达到自我发展的目标。它力图引领教师走上自主学习之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归根到底,自助式自主培训既是一种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也是一个教师探求自我发展的环境。

在进行自助式自主培训时,我们还有必要强调学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一方面,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定位应该是帮助教师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就自助式自主培训的理念来说,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能够基本满足教师自主培训需要的“自助餐”。为此,学校要尽量挖掘培训资源,从机制和政策上给教师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并从物质条件上尽量满足教师自主培训的需要。像我们学校根据教师需要提供课堂教学录像服务、建立学科组基金等,就是将“管理即培训”的观点落到实处的做法。

另一方面,给予教师自助式自主培训一个初始动力,是学校管理的另一个重要任务。自助式自主培训的特点之一是教师的自主性。但是,刚开始,教师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会自主”到“能够自主”的过程,促使这个过程顺利展开的方法,就是给教师一个恰当的初始动力。

在录像反思环节,我们用录制“优质课”作为初始动力。刚开始的时候,学校只是让教师把自己定义的“优质课”录下来,而不是采用常态课录像或随机录像的方法。这样的课堂录像,只能看作自主培训结果的记录。但随着实践的深入,教师逐渐认识到录像反思的重要性,甚至习惯于利用录像手段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时,教师就会申请利用录像记录自己的常态教学,然后从常态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教师逐渐进入自主培训的“佳境”。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