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困生有效参与自主学习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引导学困生有效参与自主...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引导学困生...

引导学困生有效参与自主学习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引导学困生有效参与自主学习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引导学困生有效参与自主学习在新课程实施中,部分学生受既往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的影响,对新学习方式表现出了不适应,由此产生了新的学困生。我们就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困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作了一些探索。

一、学困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的消极表现

1.任务应付型。表现对问题探索没有主动性,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是在外力的约束下“要我学”而非内在的“我要学”。如学习活动只有在老师或组长安排、督促下,才勉强去完成的。

2. 茫然无措型。面对学习材料、信息及问题,学困生表现为不知所措,无从入手。

3. 袖手旁观型。学习中学困生的表现边缘化,如在动手实践中默默无动——不动手;在独立探索中默默无思——不动脑;在合作交流中默默无闻——不倾听,默默无声——不发言。

4. 浅尝辄止型。表现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进程中,学困生偶有点滴收获就停止了探索,停止了思考。

5. 机械模仿型。学困生没有意识到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是“自主探索,自主发现”;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是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在学习进程中,学困生表现为不愿经历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想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等待着教师或同学给出答案,给出结论。对于学困生来说:关注的更多的是数学知识“结果”,而非知识获取的“过程”;他们更愿意做的是记忆与模仿,他们习惯于机械训练。

二、引导学困生有效参与自主学习活动的策略

1. 明确责任,引导学困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活动。

“任务应付型”、“袖手旁观型”的学生的存在,我们认为并不仅仅是因为学习的兴趣问题,还有更主要的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责任分散造成的。课堂上,教师虽然是面对全班或小组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可提问与检查时通常面对优秀生,学困生少有机会,这让学困生误以为学习任务与已无关,长此以往,学困生的责任意识渐趋淡薄。要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应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责任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参与每一次学习活动都是每一个学生的责任。具体地说,每个学生都有收集学习资料的责任,有动手、动脑处理资料的责任,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责任,有参与交流发表意见的责任,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责任,有与学习伙伴共同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的责任。在组织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把学习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任务与目标。

2. 课前导学,为学困生拓展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学困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相对落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相应地比其它学生长,课堂教学中往往不能保证学困生有效进行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通常的课堂教学流程:学习任务是在课堂起始的5分钟明确的,然后用3、5分钟学生独立探索,3、5分钟合作学习,7、8分钟组际交流、归纳总结,然后巩固应用。这样的课堂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不可能有充足的探索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学困生没有探索,没有实践操作,没有思考,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发言权,自然也不可能有效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我们的对策是,课前导学,让学生提前一天明确学习的课题——课堂要探究的问题。如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布置探究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由于是在课外,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相对比较宽裕,学生自主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操作实践,独立思考等在时空上都有了一定的保证。但是,学困生在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上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特别地关注,特别地指导。如何对学困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课前导学呢?

方案一,网上或电话个别指导,这在电脑、电话比较普及的城市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农村不现实。

方案二,教师上门指导,算是一个好方法,如果只有个别学生,还行,如果多的话,对教师来说负担过重,显然不现实。

方案三,“学习提示锦囊”导学。这是我们设想的一种课前导学方案,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习提示锦囊”的制作: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情,根据学习内容设计成相应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方案。这样的学习方案通常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几种,并装入信封,供学困生选用。命名为 “学习提示锦囊”,取锦囊妙计之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提示锦囊”的使用策略。我们主张让学生自愿到教师处取“学习提示锦囊”,并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否使用“学习提示锦囊”。目的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用“学习提示锦囊”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比较感兴趣。

我们的实践表明,课前“导学” ,能有效解决学困生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符合学困生操作及思维相对慢一拍的特点。同时,提前一天明确学习任务,还能解决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存在的浅尝辄止现象,有效解决探索学习的不深入,合作学习流于表层等问题。

3. 课堂个别“导学”,帮助学困生拓展自主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有了课前“导学”作基础,显然有助于学困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但是学困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就是一帆风顺,水到渠成的,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还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学习障碍,还需要教师的特别关注,进行个别“导学”。在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又如何进行个别“导学”呢?

首先要安排时间和空间进行个别“导学”。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堂的教学时间,巧妙调控,每堂课都应该安排时间给学生个别“导学”。如在全体学生独立思考阶段,这时教师有2、3分钟时间,教师应该离开讲台,走近学困生,蹲下身子,去发现学困生的困难,针对他们的困难进行引导帮助。

其次,因人而异,掌握时机,给予学困生巧妙的引导帮助。如对学习信心不足的,给予鼓励。一个微笑,一点抚摸,一句勉励的话,对学困生都可能是信心的源泉,他们就可能产生无限的动力。对任务应付型的,提醒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是你的责任。对思维碰到障碍的,给一点提示。对学习材料不足的提供一点材料。对知识准备欠缺的,即时讲点知识,为他们顺利进行后续学习送点“炭”吧。对浅尝辄止的,提示一个问题或一点方法,如“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这个结论完善吗”,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课堂个别“导学”是对学困生很有帮助的学习指导形式,首先它做到了师生的面对面个别化交流互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其次它安排在课堂中进行,在课堂情景中即时进行辅导比课外离开情景的“补习”更有利于学困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三是它不占用教师和学生的课余时间,保障师生的休息与活动时间。四是它让教师走下了讲台,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学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角色转换,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