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视角,成就数学的美丽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转换视角,成就数学的美丽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转换视角,成就数学的美丽

转换视角,成就数学的美丽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转换视角,成就数学的美丽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转换视角,成就数学的美丽随着素质教育推进的深入及小学毕业统考的取消,各级各类中学不再以分数划线招生,名校“有才没财”莫想进、变相“公办民助”的现实下,毕业班学生少了夕日的竞争意识,少了刻苦钻研的精神,分数已经不太重要了,家长灌输给孩子的也是关系和金钱的地位。这种真实而现实的背景使教师教育、激励的语言逐步失效,逐步沦为空洞的说教,教育的无助与悲哀时常凸显。与以前的学生对比,我发现了现在毕业生数学学习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肯思考,缺乏上进心,优生不尖,差生很差。产生这些状况原因有很多,作为一个教了多年毕业班的老师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他们。如何才能重新燃起孩子们数学学习的热情?如何让孩子们喜欢数学?我思考着。再接毕业班,我开始了自己的尝试:

一、文化引领,让学生在“读数学”中亲近数学

一些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数学,很大程度上是觉得数学枯燥、抽象,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具有有趣的情节、吸引眼球的故事,有的是重复的做题,我们的一些数学教学也确实留给孩子们这样的印象。张奠宙教授曾说过:数学如果我们把它打扮起来,就是一位光彩照人的科学女王。 但是如果你仅仅把数学等于逻辑,等于枯燥的几条公式,那么这个美女就变成X光下面的骷髅,就是X光的照片。我们现在更多的看到的是X光照片,看不到数学科学女王的光彩照人的美容,我们只是看到她的骨骼。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把数学当成了一门工具学科,而忽略了她的美。当我努力让数学回归本真,带领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数学文化,在一种“轻而淡”的浸润和熏陶中让他们逐步感受数学的魅力时,孩子们逐渐发现“读数学,别样风味”“学数学,非常好玩”。

引导孩子们“读数学”,我主要让他们读数学课本及读小数报。

数学书──读出浓缩精华。读数学,首先要引导孩子们去读数学课本,数学课本是许多专家学者智慧的结晶,包含着许多文化意蕴与人文关怀,只是我们平时过多关注了知识的体系而忽略了它背后的人文价值。读数学,我们既要能将数学书读薄,也要能将数学书读厚。薄,能将数学的知识体系脉络清晰呈现,提纲挈领、把握重点难点;厚,能读出每个知识点后面的故事、读出方法的得来,读出先人创造的伟大,读出浓缩的精彩。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可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有关圆的知识,查阅古人、今人对圆的认识的描述,圆周率的演变,在读圆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圆是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是阳光下朵朵绽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轮永恒的明月,是‘长河落日圆’中夕阳下落日的余辉,是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圆,一中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召唤,是古老的阴阳太极图所给予的神秘诱惑,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古训背后的力量”(张齐华语)有了自己的解读,在阅读中的体验最真,感受最深。

小数报──读出数学本真。小学生数学报是一份非常好的小学生数学科普读物,作为传播数学文化的桥梁深受全国几百万小数报爱好者的拥戴。作为一名奥数教练员,我对小数报有着很深的感情,在辅导学生参加小数报比赛的过程中对报纸有着更多的关注,它的内容贴近学生、贴近课本、贴近生活,将数学“生活化”和“数学化”很好地融合,每一个版块都透着浓郁的数学文化的气息。学生如果能拥有并每期阅读它,对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比拥有多本教辅、做许多的习题有意义得多。班里许多学生订了小数报,为了充分发挥报纸的作用,也为了让孩子们真正能走进数学,喜欢上数学,我以读小数报为抓手,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亲近数学。

每周三早读的时间是我班读小数报的时间,每到这天早上,孩子们早早的摊开了报纸,认真地阅读起来,那数学童话故事中的层层闯关让孩子们忘记了演算、推理的本身,那一篇篇数学小论文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真实存在及同龄人的智慧火花,教你思考、漫话数学、竞赛沙龙则让爱钻研的孩子们体会研究的幸福、思维的快乐和成功的满足。

孩子们沐浴报香、遨游数海,在数学的王国里不断追寻与探索。课间,常可以看到他们几人一起围着讨论数学趣题,看到孩子们议论报纸上解题方法的巧妙,看到沉浸于数学探索故事、数学擂台、数学闯关中的凝神沉思的身影……,通过读报,他们接触了名家,认识了大师,分享了数学文化,培养了应用意识、感受了数学价值。 “在思考中学会思考”,让孩子们知道了“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独立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阮露斐,一个会学习的女孩”,让孩子们在一个成功的故事中受到教育、获得启发,引发思考。

因为喜爱、因为思维,孩子们在数学文化的引领下,在“读数学”中感受着数学带来的特有的快乐。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走进数学知识背后的故事、走进小数报的多彩世界,走近数学文化,在阅读中亲近数学,体验并快乐着。

二、平台搭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走进数学

本文“做数学”特指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因此,通过“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感悟数学的精彩与美丽,从而走进数学是我所期盼的。接班之初,我就在教室后面搭建了一个数学学习、交流、互动的平台——数学园地。如何将它真正建成孩子们愿意耕耘的自留地?愿意展示才华的星舞台?愿意分享智慧的学习场?我在探索中尝试,带领孩子们在“做数学”中逐渐走进数学。

研究性作业——编织数学的精彩。课改以来,数学习题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生活情境题、专题实践题、小课题研究等经常出现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有了更多的“做数学”的机会,如何根据具体专题布置一些研究性作业,让学生在“做中学”?如何充分利用好每次做出的成果并使之成为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素材?数学园地自然成了成果展示的最佳平台。如在学习完轴对称图形时,我留下一个作业:用你的双手创造美──创造一组轴对称图形,贴到园地里,比一比、看一看,谁的更有特色?谁的更富创意?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三天时间里,孩子们有的画、有的剪,有的独立设计、有的合作分享,男孩子将军舰大炮坦克有机组合,女生们将花草蝴蝶巧妙相叠。那一幅幅极富个性与创意的轴对称图形让每个学生陶醉,原来数学可以这么美、这么好玩。

平时只要可以“做”的作业我总是抓住机会让学生充分去做,同时将成果在数学园地里给予展示。学生们通过调查绘制的漂亮统计图,几个好朋友一起策划、编辑的精美数学小报,富有理性思维的数学小课题研究成果,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等都可以作为成果展示。成果展示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五花八门,孩子们非常喜欢,当孩子们争先恐后把自己的作品挤进那狭小的空间时,喜悦洋溢在他们的脸旁,这时“做数学”已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悦、一种自信的展示、一种对过程的回归。

智力挑战题——享受参与的快意。除了展示优秀作业成果外,平时我将数学园地设置成智力冲浪的擂台。每天擂主公布一到两道挑战赛题,学生自愿参与竞答,这些挑战题的来源有三种渠道:老师提供,课代表提供,同学向课代表提供。第二天公布答案及新挑战题。设立每周挑战之星,学生有疑问一般自行解决,对一些难题则集中分析解答。开始时学生参与不很热烈,当看到一些同学将解答贴在数学园地里时,大家围着讨论时,有些同学开始心动了,为了让这种自发的学习更有效,我将几个比较起劲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分别去成立各自俱乐部,俱乐部成员相互帮助共同解题,俱乐部之间暗暗较劲,比答题的正确与巧妙,比出题的水平,虽然有些题比课本习题难多了,但由于是学生自己内心需要的,所以总能享受到解题成功后的喜悦。每天我关注着,偶尔也会把自己认为比较巧妙的解题方法贴上去,或对同学的解法做一些评点。经过一段时间,课间、午间走进教室,你会惊喜地发现到处三三两两的学生聚在一起争论着、研究着,发现来问问题的多了,从迫切想知道答案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们的在乎,每天负责的同学都能从园地上取下许多参与者的作品,有的可能属于比较普通的方法、有的是比较巧妙的方法,还有的可能是孩子与家长共同研究的结果,但不管哪种方法都是孩子们付出汗水、主动耕耘的见证,我被孩子们感动着,经常会发自内心地写上几个字:“太棒了,你的解法,比老师的简单”。被激励、被肯定之后自豪足以让一个孩子兴奋好长一段时间。

卢梭讲过这样一段话:“你要记住的是,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什么东西,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呢,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愿望的方法。”孩子们之所以能积极地参与自留地的耕耘,是因为激起了他们求胜的欲望,产生了希望加入团队学习的愿望,我所做的就是提供了一个满足他们愿望的平台,通过数学园地的耕耘,在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着“跳一跳,摘得到”的幸福,在“做数学”过程中孩子们逐渐走进数学、逐渐喜欢上了数学。

三、思维导航,让学生在“写数学”中内化数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孩子题目做得不错,可一旦要他们来分析思路、讲解思维过程以便给其他同学以启发时,常发现他们讲不清。清晰的思路、严密的逻辑是数学的生命,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让学生“写数学”应该是为思维导航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当我第一次让学生写数学作文时(还不叫数学小论文),他们都睁着眼睛看着我,可能在想:数学还要写作文,真奇怪。“老师,怎么写呀?”“老师,是不是把做题的详细过程写下来?”“老师,可以写什么方面的?”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告诉他们:“学数学,不仅仅要会做题,还应该学习很多的东西,比如数学的发展史呀,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呀,怎样用数学的语言把你想阐述的观点讲清楚等等。”

写,可以最大限度地张扬数学思考的魅力,并改变学生思考的方式、方法和视角,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能从数学的角度思考每天发生的一切,能用数学的语言进行数学化的表达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

以下是学生王可玮写的小论文:“零花钱怎么花”

曾在小数报第803期上看到这样一则笑话:学生李强问余勇:‘你怎样支配零用钱?’‘20%用于买书,40%用于买玩具,60%用于买零食。’‘但这加起来是120%。’‘没错,这正是我的难题。’

刚看这则笑话时,我不过是一笑而过,觉得余勇也太傻了。可当我把它联系到实际中时,却发现这样的学生并不少。

如今,学生的零花钱多了。除每月固定的外,经常还有奖励。半年下来,积蓄也不少了。可该如何支配这些钱呢?一些同学买了惹人发笑的漫画书,有些同学买了自己喜爱的玩具,而更多的同学选择了去学校附近小店买零食或饮料,每天中午或放学后那些小店的生意都非常火暴。就拿我们学校附近的那家店来说吧。尽管那的食品都很贵,小商品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学校三令五申不要到小店、小摊上买东西,可仍然阻挡不了同学们的“热情”。只要一出老师的视线,许多同学就立即向店里涌去。将店里挤得个水泄不通。

我估算了一下,以每天80位同学、每人消费5元的最低计算,一天下来共花去400元钱,一个月(双休日除外)便是8000元左右,一年下来除去寒暑假便是80000元左右。这些小店的利润至少有50%,一个小店一年就能赚4万元左右,在常州至少有200家这样的小店,累计起来就是:4×200=800(万元)

没想到,这些小小的数字竟能像滚雪球那样越来越大。算出结果后我真的非常吃惊,平时我们每天随便花掉的几元钱能累积到这么大的一个数字。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八百万可救助多少失学儿童,建立多少所希望小学,买多少粮食送给灾区人民啊!可惜,却被我们这些小不点儿花掉了。

看来,我们是应该想想零花钱该怎么用了!

给大家一个小建议:给自己记一笔帐,看看零花钱的收入和支配情况,分析利弊,研究怎样合理使用零花钱

这是学生对校门口100米处的小店每天营业状况分析后写得小论文,虽然学生的计算方法不一定很准确,但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对数据的收集分析意识,对生活世界的观察意识确是知识教学中无法达成的。

除了写小论文外,有时我还让学生写一些数学日记,写自己对当天某一学习内容的理解,自己学习的体会或自己的疑惑。写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困难,写自己课外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体会与收获。学生们在写的过程中训练了数学表达能力,提升了思维水平,数学知识学习得以真正内化为需要。

“数学好玩”是已故著名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给全国的青少年数学爱好者的题词。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到数学好玩并能够“玩好数学”?这些是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换一些角度去看数学、去学习数学效果是否会好些?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努力尝试着,希望能在课堂上扬起孩子们热爱数学的风帆,带领孩子们在“读”“做”“写”的过程中走进数学、亲近数学并内化数学,在玩数学的过程中享受数学的乐趣、成就数学的美丽!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