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花架子扫描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学教学中的花架子扫描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数学教学中的花架子扫描

数学教学中的花架子扫描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学教学中的花架子扫描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学教学中的花架子扫描在新课改的浪潮面前,很多教师对各种新的理论心领神会并将之正确、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极大限度地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但是,也出现了许多“花架子”现象,使得今天的一些课堂华而不实,流于形式。

一、漫无目标的情境创设

情境是什么?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它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情境创设成为课改后数学课的一道亮丽风景,大约80%以上的数学课堂创设了情境,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的情境令人拍案叫绝,一些热闹、“悄”而“虚”的情境令人忧虑。笔者曾经听一位老师执教《统计与平均数》一课,上课一开始就请3位同学上台举行“点乒乓球”的比赛,又请3位同学分别帮助数,其它同学观看,当老师一宣布“开始”时,你看学生们手舞足蹈,嘴里还不停地喊“加油!加油!……”整个教室一下子沸腾了。比赛从开始到结束足足花了8分钟。笔者不禁要问: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上体育课?这样的情境创设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目前像类似的课堂见到的不少,有的创设一些过于牵强的情境,有的片面追求情境,为情境而情境,认为只要创设了情境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就是好课的标志……

情境创设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教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

二、留有形式的合作学习

许多皮亚杰主义者认为,在小组讨论中必将产生“认知冲突”,最终实现小组学生对问题的高质量理解。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成为新课改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名词,也被广大教师接纳和使用。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合作学习的实施存在误区。教师片面地把“小组合作学习”视为“金科玉律”,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问哪个年级,都要安排小组合作的讨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的目的、时机和过程缺乏应有的整体把握。教师走进课堂,特别是公开课,教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就要求前后桌的同学组成小组开展讨论、研究,教师既不指导,也不监控,其结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就被要求交流成果;有的没有明确分工,各自为政,不知道如何合作;有的小权威一统天下,学困生生只能依赖盲从;还有的争执吵闹不休,沟通合作无从谈起;有的分组不科学,学生趁机偷懒玩耍……

以上种种,许多课堂合作学习还停留在形式化的表面,并没有发挥其特有的作用,教师对合作学习内在的本质特征缺乏深刻的认识。衡量课堂上是否实施了合作学习,关键不是看有没有组织小组讨论,而是看学生是不是有合作的意识,是否掌握了合作的技能,是否产生了合作的效能。

三、徒有其表的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改下自主探究被广大数学教师施用于课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还存在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事先让学生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沙子,上课时,他复习了一下圆柱的体积,紧接着就出示了一个圆锥,问学生:“圆锥的体积怎样求呢?与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操作、探究,看发现什么?”学生开始操作、研究,过了一会儿,学生发现了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老师追问:“在什么情况下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呢?”学生齐说:“等底等高”。

类似的教学情况笔者在听课中已经遇见过许多次,本案例中“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的前提是等底等高”这一隐蔽的重要的条件是老师给予的,不需要学生们探究、发现,它属于一种“伪探究”。虽然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观察、实验、证明等活动,却没有获得猜想、提问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这样的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展示“自主探究”的一种“标签”而已,学生只是成了解释教师所谓的教学方式的“道具”而已,学生不需要付出相应的智力代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

四、泛滥成灾的媒体辅助

随着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趣,越来越多的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被广大教师所喜爱,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然而在实际教学特别是公开课中,媒体辅助特别是课件的泛滥已成了教学的一大痼疾。

现在的观摩课、示范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上课教师不惜花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影响教学效果;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媒体,干脆不再板书,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没留下任何痕迹,影响了学生理解知识;有的教师因计算机操作不熟练,造成课中途无法进行,只好配个“助教”;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得讲课老师手足无措……

以上事实说明,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不能只顾外表,不注重实效,使用现代化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完全代替黑板,教师只有把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离题万里的开放教学

新课改下的课堂开放了,开放性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个性思维的展示舞台,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和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课堂因开放而获得了难以预设的精彩。然而许多课堂因“开放”而“变味”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解法开放了,老师面对多种解法难以收场;有的问题开放了,未能涉及到当天学习内容;有的条件开放了,学生却无从下手解决……如有位老师在教学“9加几”时,上课开始,教师通过课件出示课本中的“运动会”场景,老师引导说:“今天 我们来参加运动会,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我发现了操场上有的学生在踢毽子”,有的说:“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在跑步,跑得满头大汗”,有的说:“我发现小朋友在跳绳、鼓掌加油”……十分钟过去了,但始终没有涉及“9加几。”

从表面上看,问题开放了,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了,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发展,但细细品味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开放到底为了什么?开放的背后掩盖的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空乏,数学课失去了原有的数学味,变成了一节看图说话课。开放,要以“有效”为目的,要体现数学本身的特征,要体现数学的思维品质。

六、放任自流的课堂民主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课堂教学应该多一点民主、少一点纪律,多一点活跃、少一点沉闷。这一新理念的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但是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在听课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课堂,学生两手自由摆放,两脚随便活动,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别人发言他不听,想讲就讲,想说就说,课堂秩序混乱,老师见此情况不制止也不批评,似乎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有的课堂看起来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小手如林,“老师,我来,老师,我来……”的喊声不绝于耳,当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时,下面还是喊声不断,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老师全然不顾,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的民主而“活跃”课堂气氛之中;有的老师在课堂提问时,为了尊重学生,学生可以不举手,坐在位置上随便插嘴……这种表面上的民主并没有让学生学会正确地思考问题,没有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更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民主充其量是一种放任自流的“伪民主”。

以上种种,让我感到了教学的悲哀:为什么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会出现众多的“花架子”?笔者认为,最深层的原因是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有失偏颇。所以,数学教师应认真地解读理念的实质,借助自身的反省,在战略上冷静地审视、剖析,在战术上要有具体的操作招式,才能在实践中减少机械追随与模仿,通过实践的历练,教出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创造出“新、实、活、乐”的绿色新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