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作业设计的评价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试论作业设计的评价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试论作业设计的评价

试论作业设计的评价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试论作业设计的评价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试论作业设计的评价

一、作业设计评价的导向作用

作业设计的评价研究并不是为了评鉴作业的设计水平,而是为了更为准确地发挥作业的学习机制,为教师及时发现作业设计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提供一种操作性的方法。因此导向作用是作业设计评价的最关键的作用。

导向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宏观导向。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往往只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所以大多数教师对教学设计比较重视。但他们却忽视作业的设计,甚至会忽略教学中作业布置环节的技术性,而采用“拿来主义”策略,仅从教科书或练习册堆中挑选部分,甚至“一网打尽”地让学生去做。而事实上,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铺垫与延续,教师对于作业的处理能力,尤其是设计能力与运用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导向作用的第二个方面是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微观导向。作业设计的思想反映的正是教师对具体教学的驾驭,作业设计评价在导向教师重视学习活动,科学地理解教与学的同时,对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也是很好的导向。

作业设计的评价应该能有助于教师发现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教师进行作业设计的技术分析。所以说诊断与反馈作用是作业设计评价的另一重要作用。事实上,许多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仍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设计出的作业既有长处,亦会存在一些缺陷,只有建立起较为科学的评价方案,才能让教师了解自己的作业设计能力,及时修正作业设计思想,设计出符合学生的“好作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作业包含了学生学习材料,蕴含着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对作业设计的负责,也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负责,从而也是对学生的负责。

在分析了作业设计评价的作用之后,我们必须强调的是作业设计评价更多的应该是教师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完善。

二、作业设计评价的思路

作品设计(design)都包含着四方面的要素:作品设计的思想、对作品服务对象的分析,作品设计的选材(来源),以及设计出来的作品的具体形式。借鉴上述的分析思想,我们认为,作业设计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作业设计的思想——包括教师对作业作用的理解,该作业设计的思路及方法等;

(二)作业设计的选材——根据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选择用来承载任务与问题的素材;

(三)作业的表现形式——包括作业的形式与表达呈示方式等,这里必须要包括作业设计意图的表达与可理解性;

(四)作业者的分析——作业设计必须尊重学生实际。

三、作业设计评价的过程

(一)作业本体的评价

作业本体的评价,是对作业的内容与形式的直接评价。

要进行作业的本体评价,首先应该明确怎样的作业才是理想的作业?我们的理解主要有八个方面的特征:

(1)作业设计意图明确清晰,考察的知识点或技能点符合教学活动进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基础及认知特点;

(2)作业的陈述准确恰当,不出现理解的干扰与歧义;

(3)作业形式灵活,为学生喜欢,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相结合,即时作业、延时作业和长期积累性作业相结合;

(4)作业选材贴近学生生活,一方面要多一些学生熟悉的应用性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涉及知识面的宽广,且无客观常识的不当;

(5)作业设计尊重学生的起点能力,对学生能力不可及处有必要的提示或示例;

(6)作业与前期作业、后续作业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衔接性,具有系统性与渐进性;

(7)作业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

(8)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科学态度,并有一定的思想性。

为使教师们更容易评价自己的设计能力,对于上述八个特征,我们归纳为目的、表述、形式、内容、基础、关联、开放及思想性等八个方面,便于记忆和操作。教师进行自我分析时,只要将上述八点对应考虑一下,即可对不甚理想的方面进行调整。

不过作业本体的质的分析之外,还不能忽视作业的量以及作业的效益问题。

(二)来自学生的作业有效程度评价

作业设计必须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所指导和帮助。其评价除了教师从作业本体角度分析外,还应重视来自学生的信息,可以访谈和批改,从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和结果上了解分析该作业设计的有效性问题。应该说目前学生学习中的无效作业非常多。分析作业有效程度主要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学生特点的把握。

学生的参与程度。对于一般的作业,可以通过考察抄袭现象,分析学生主动参与比例,推测学生作业完成中的思维活动等,分析这一作业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与主动学习。了解学生做作业时的心理,区别应付作业与主动作业的不同效果,来验证对于自己从作业本体角度分析的可*性。

学生特点与差异的分析与区别。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作业,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活动有足够的了解,区别学生有差异地布置作业,而不是一味地统一。不过各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具有很强的跳跃性,并非教师们想象的那样连续,他们的学习不应持续过长时间,其关键是要营造愉悦的环境和气氛。初中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接受能力及探索欲望较强,教师不应该低估其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但该年龄段学生,在思维的周密性方面相对弱些,分析问题缺乏持久力,作业设计时要注意并强化,同时适时指导,及时鼓励。高中生的作业设计应重在方法论的习得,而绝不能是积累性的作业。

有效性主要分为作业的效果、作业的效率和作业的效益。效果主要看作业完成与预期的目标是否一致,比如,是否基本上学生独立完成,完成率,完成质量,还有作业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策略;效率反映在教师布置的作业量与达到的效果之间的关系,效率与作业量成反比;效益反映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与社会和个人吻合的程度。

(三)作业设计特色的评价

作业设计事实上反映教师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智慧的重要点,它通过作业的特色表现出来。当然特色的评价是见仁见智的。教师的作业设计评价主流是自我评价,但特色的评价还是应该适当借助外力。从发展性评价的角度看,特色评价应该是驱动教师对于作业设计理论的学习与发展。

一、作业设计评价的导向作用

作业设计的评价研究并不是为了评鉴作业的设计水平,而是为了更为准确地发挥作业的学习机制,为教师及时发现作业设计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提供一种操作性的方法。因此导向作用是作业设计评价的最关键的作用。

导向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宏观导向。以往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往往只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所以大多数教师对教学设计比较重视。但他们却忽视作业的设计,甚至会忽略教学中作业布置环节的技术性,而采用“拿来主义”策略,仅从教科书或练习册堆中挑选部分,甚至“一网打尽”地让学生去做。而事实上,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铺垫与延续,教师对于作业的处理能力,尤其是设计能力与运用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导向作用的第二个方面是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微观导向。作业设计的思想反映的正是教师对具体教学的驾驭,作业设计评价在导向教师重视学习活动,科学地理解教与学的同时,对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也是很好的导向。

作业设计的评价应该能有助于教师发现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教师进行作业设计的技术分析。所以说诊断与反馈作用是作业设计评价的另一重要作用。事实上,许多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仍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设计出的作业既有长处,亦会存在一些缺陷,只有建立起较为科学的评价方案,才能让教师了解自己的作业设计能力,及时修正作业设计思想,设计出符合学生的“好作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作业包含了学生学习材料,蕴含着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对作业设计的负责,也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负责,从而也是对学生的负责。

在分析了作业设计评价的作用之后,我们必须强调的是作业设计评价更多的应该是教师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完善。

二、作业设计评价的思路

作品设计(design)都包含着四方面的要素:作品设计的思想、对作品服务对象的分析,作品设计的选材(来源),以及设计出来的作品的具体形式。借鉴上述的分析思想,我们认为,作业设计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作业设计的思想——包括教师对作业作用的理解,该作业设计的思路及方法等;

(二)作业设计的选材——根据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选择用来承载任务与问题的素材;

(三)作业的表现形式——包括作业的形式与表达呈示方式等,这里必须要包括作业设计意图的表达与可理解性;

(四)作业者的分析——作业设计必须尊重学生实际。

三、作业设计评价的过程

(一)作业本体的评价

作业本体的评价,是对作业的内容与形式的直接评价。

要进行作业的本体评价,首先应该明确怎样的作业才是理想的作业?我们的理解主要有八个方面的特征:

(1)作业设计意图明确清晰,考察的知识点或技能点符合教学活动进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基础及认知特点;

(2)作业的陈述准确恰当,不出现理解的干扰与歧义;

(3)作业形式灵活,为学生喜欢,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相结合,即时作业、延时作业和长期积累性作业相结合;

(4)作业选材贴近学生生活,一方面要多一些学生熟悉的应用性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涉及知识面的宽广,且无客观常识的不当;

(5)作业设计尊重学生的起点能力,对学生能力不可及处有必要的提示或示例;

(6)作业与前期作业、后续作业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衔接性,具有系统性与渐进性;

(7)作业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

(8)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科学态度,并有一定的思想性。

为使教师们更容易评价自己的设计能力,对于上述八个特征,我们归纳为目的、表述、形式、内容、基础、关联、开放及思想性等八个方面,便于记忆和操作。教师进行自我分析时,只要将上述八点对应考虑一下,即可对不甚理想的方面进行调整。

不过作业本体的质的分析之外,还不能忽视作业的量以及作业的效益问题。

(二)来自学生的作业有效程度评价

作业设计必须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所指导和帮助。其评价除了教师从作业本体角度分析外,还应重视来自学生的信息,可以访谈和批改,从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和结果上了解分析该作业设计的有效性问题。应该说目前学生学习中的无效作业非常多。分析作业有效程度主要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学生特点的把握。

学生的参与程度。对于一般的作业,可以通过考察抄袭现象,分析学生主动参与比例,推测学生作业完成中的思维活动等,分析这一作业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与主动学习。了解学生做作业时的心理,区别应付作业与主动作业的不同效果,来验证对于自己从作业本体角度分析的可*性。

学生特点与差异的分析与区别。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作业,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活动有足够的了解,区别学生有差异地布置作业,而不是一味地统一。不过各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具有很强的跳跃性,并非教师们想象的那样连续,他们的学习不应持续过长时间,其关键是要营造愉悦的环境和气氛。初中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接受能力及探索欲望较强,教师不应该低估其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但该年龄段学生,在思维的周密性方面相对弱些,分析问题缺乏持久力,作业设计时要注意并强化,同时适时指导,及时鼓励。高中生的作业设计应重在方法论的习得,而绝不能是积累性的作业。

有效性主要分为作业的效果、作业的效率和作业的效益。效果主要看作业完成与预期的目标是否一致,比如,是否基本上学生独立完成,完成率,完成质量,还有作业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策略;效率反映在教师布置的作业量与达到的效果之间的关系,效率与作业量成反比;效益反映在学生的作业过程与社会和个人吻合的程度。

(三)作业设计特色的评价

作业设计事实上反映教师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智慧的重要点,它通过作业的特色表现出来。当然特色的评价是见仁见智的。教师的作业设计评价主流是自我评价,但特色的评价还是应该适当借助外力。从发展性评价的角度看,特色评价应该是驱动教师对于作业设计理论的学习与发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