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数学课堂教...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双边活动,在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指导下,同一个教材内容,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教师认为小学生年纪小、知识少、能力差、非智力因素干扰多等,采用的教学方法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做,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学生为了适应老师的教法,只能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缺少独立思维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出现上课时一听就懂,课后作业一做就错的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扼杀。

近几年,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维特点,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探索和实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创造情景 启迪思维

小学生童心的一般特点表现为:在生理上体现的是好动、闲不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自我控制能力弱;在心理上体现的是好奇、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好感和表扬、不论对错好举手发言;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对直观性强的形象化教学易于理解接受,思维方法简单肤浅,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但同时又具有肯思考、反应快、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凡事都想问一个为什么。只要我们做老师的在教学过程中调理得法,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都可以转化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积极因素。

创设教学情景是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以积极的、主动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出示一套大型彩色积木,让学生上台把其中的三角形积木拣出来,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幼儿园都玩过积木,感性意识强,因而一下子就能做到准确无误,学生的情绪被被引发出来,这时我用媒体及时在屏幕上展示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并说明理由,于是学生在比较判别过程中轻松而又愉快地理解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的特性,学生的思维能力亦被调动起来。

教学情景是以一定的教学内容和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创设的,因此必须经过精心策划和选择,力求形象具体生动,有的放矢。

二、巧设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思维

如上述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媒体中图形的比较分析懂得了,由三角形三条边的变化,三角形可以分为等腰三角形(特例: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两种类型。这时我就针对媒体中的图形问学生:三角形按它们边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类,那么我们现在仔细观察一下这些三角形的内角,根据它们内角的类似情况又可以分为哪些三角形呢?同时发下事先印好的练习纸,让学生用量角器等工具进行测算、比较。结论很快出来,经老师归纳,学生们认识到由三角形内角的相似情况,三角形又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种类型。由此学生对三角形的在边的基础上又深化了一层,思维能力得到了开发和提高。

巧设问题情景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因势利导,才能水到渠成。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巧设问题,切忌难题、偏题、脱离教学要求而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

三、在剪剪画画活动中 激励思维

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改进教学方法,不仅要研究教师怎样教,更要研究学生如何学,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短,自我控制能力弱,生性好动,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设计,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有机结合起来,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服务,在变换学习手段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饱满状态,在趣味学习过程中延长了学习的有意注意时间,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特性,我让学生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要求他们将长方形纸先对折,然后用剪刀沿着印好的虚线剪下一个三角形,最后再将三角形展开。同时我又在投影上及时展示学生所剪的图形,经过我的引导和指点,以及启发性的提问,学生很快通过比较分析领悟了等腰三角形是个轴对称图形,从而了解了它的边和角的特性,并在等腰三角形的基础上又较轻易地掌握了等边三角形的特性。

在归纳小结时,我又让学生在课堂练习纸上作图,画出以边划分的三角形各一个和以角划分的三角形各一个,然后比一比,看谁画得对,画得好,以此达到了知识的再现、巩固、深化的目的,把课堂教学在尾声时又推向一个高潮。

四、开展讨论争辩 深入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揭示矛盾,让学生在讨论争辩中参与教学,在探索中学习新知识,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为学生议老师引、学生讲老师导,使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得到调动,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勤动脑、敢说话,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品质,也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深化。

在课堂讨论中以前后座位四人一组为宜,可设小组长一人主持讨论,然后可由小组长代表归纳汇报小组讨论的情况,也可采用由组员轮流作代表汇报发言,阐述观点。

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应与学生处于民主,平等地位进行,要有一颗童心,不同意见或错误的结论不轻易地说不而是热情地进行点拨引导,在集思广益中进行归纳小结,得出正确结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基础知识中的牛耳,在开展师生双向讨论中加以点化,这样的课必然上得生动活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深化,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是好的。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