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三味”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数学课“三味”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数学课“三味”

数学课“三味”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学课“三味”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学课“三味”用热闹二字来形容当前的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是不为过的。当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当形式的热闹掩盖了数学的本质,当数学课因为片面追求生活化、活动化而变得华而不实的时候,一种反思的声音发人深省:如今的数学课,数学味淡了,形式化的东西多了。何谓数学课的味儿?如何在保持现有课堂特色的同时增加数学课的数学味?不妨借用饮食烹调中的概念来作一比喻。

一、数学课要有思考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的三味之首,当然非思考莫属。一节缺少思考含量的数学课,一节缺乏智力挑战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不得一节好课。

有些数学课之所以会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就是因为缺乏思维含量。整节课在教师的精心铺垫与积极引导下,教学过程行云流水,学生发现结论轻轻松松,探索规律顺顺当当,几乎无需智慧努力就可唾手而得。而另一些数学课,虽然并不缺少问题的数量,但是问题缺乏挑战性。整个教学过程被一个个小问题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是对答如流,但就是激不起思考的热情,感悟不到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得不到发展。这样的课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如同一杯白开水。

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适当增加问题的挑战性,是增加数学味的要诀之一。具体地说,就是要善于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使学生经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动问题被突破的愉悦的过程,从中品味思考的乐趣,发展思维的能力,获得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二、评价要甜而不腻

曾几何时,数学课上教师的评价语言变甜了,甜得有些发腻,甚至连中肯的批评也从课堂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固然,课堂评价语言要力求富有激励性,要改变传统评价的刻薄与苛责。但连同中肯的评价一起被当作脏水倒掉,一味地对学生褒以表扬与赞美,而无视学生理解上的错误、观点上的不合理及行为上的不规范,是不足取的。有些教师甚至形成了这样的评价理念:评价就是表扬,对学生的表扬要不遗余力,小的要夸大,没有优点也要能找出优点。于是,课堂上教师的赞赏声不绝于耳,学生的喝彩声如雷贯耳,仿佛给予学生的评价越高,就越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试想,从这种评价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学生,将来如何经得起小小的挫折?

三、练习要有实在味

张奠宙教授曾在《小学青年教师》上撰文说:阅读过这一期有关数学教学的文章,到处是自主探索合作的字样,似乎不如此就不是好的学习方式。至于启发式精讲多练举一反三变式训练有意义地记忆错误辨析等等很少提起了,即使出现,也是作为传统加以批判。这是一段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话。

的确,自新课改以来,与新理念、新方式充斥于课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因背负着传统二字而逐渐远离我们的课堂。课堂练习可算是典型一例。与传统课堂练习质朴的形式、单一的功能相比,现在的课堂练习承载了太多的新理念,附加了太多的新功能,就像一个漂亮的礼盒,中看却不很实用。概括起来,有三个过于:过于强调联系生活,淡化了练习的课堂巩固与训练功能;过于追求问题的开放性、答案的不惟一性;过于讲究练习形式的活动性,学生少有静心、独立解答的时间。

事实表明:课堂练习过于强调生活性,只会使数学失去其本义而沦落为生活的附庸;过于追求开放性,则容易冲淡练习的主旨,降低练习的针对性;过于讲究活动性,只会使练习浮于表面的形式,而使学生得不到实实在在的训练。

一言以蔽之,增加数学课的数学味,就是要剔除不必要的热闹,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凸现数学的本义。同时,要重新审视传统数学课堂教学的既有经验,善于将新理念与传统经验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创造出既形式灵动又数学味浓郁的数学课堂教学新境界。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