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教不完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课教不完现象的成因分析...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课教不完现...

课教不完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课教不完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课教不完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所谓课教不完的现象,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按课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或未能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什么原因使得课教不完?有什么好的对策?我们结合具体案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一、 头重脚轻教学情境过于冗长

如今,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时尚,被广大教师所推崇,成为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不少教师在创设情境上常常花很大的精力,费很多的时间,但如果教师预设不充分,会使情境过多占据落实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宝贵时间,在整节课中有头重脚轻之感,造成课教不完的现象。

[案例描述] 教学十几减9一课。课伊始,教师用课件创设了碧波荡漾的海洋世界这一教学情境。一只海豚说:欢迎小朋友们来到海豚文具店。这时,一只小海星来到文具店说:阿姨,我买9支铅笔。当海豚阿姨拿出1捆和散装的3支铅笔放在柜台上时,教师将画面定格。

师:看了刚才的动画片,你能提哪些数学问题?

生1:小海星为什么要买铅笔?

生2:小海星为什么要到海豚开的文具店里买,而不到别的文具店呢?

生3:海豚阿姨为什么要开文具店?

生4:(大声嚷道)它知道小海星要来买铅笔。

学生哄堂大笑。

生5:小海星为什么要买9支铅笔,而不买10支铅笔?

生6:铅笔多少钱一支?

在教师的一再追问下,学生终于提出了用13-9来计算的数学问题,至此10分钟已经过去了。要想游刃有余地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有效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难度可想而知!

[成因分析] 或许是目前的课堂更关注开放性和生成性,因此教师不再敢提出封闭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唯一的答案。也或许是教师想充分利用情境,引导学生收集信息,自己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你能提哪些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虽然最终学生也提出了围绕教学目标的数学问题,但从学生天马行空的发言中,我们也能看出教师对学生面临这一情境和问题会如何反应准备并不充分,具体地说,即教师对学生是否清楚数学问题的概念心中无数。同时,上述教学也暴露出教师对生成性问题处理方法的缺失。

[问题对策] 为改变这一教学现象,我们需要重视以下两点。

第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是教学的起点,也是确定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的一个重要参照。只有这样,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知的教学。就拿上述教学案例来说,一年级的学生对美丽的海洋世界这一情境十分感兴趣,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可能更多流连于情境本身,更重要的是,由于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不会区分数学问题和非数学问题,因此无法很快提出情境中承载的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第二,要能及时做出有效的引导。面对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教师要能进行正确的取舍与科学的甄别,引导学生排除非数学因素的干扰,将观察和思考的方向指向有价值的信息。例如上述案例,当遇到学生答非所问的情形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问题:你能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二、 走回头路忽视探究前的指导

自主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预设不充分和实际操作不当,使得教学中出现学生探究目标不明、探究活动程序不合理的现象,从而导致教学时间不够紧凑,影响教学任务的及时完成。

[案例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师: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想探究一下吗?

生:想。

师:那就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进行研究,并把研究的结果记录在研究发现单上。待会儿咱们再来交流。

学生进行自主研究。

约两三分钟后,教师见多数学生对这两种图形的研究,要么仅局限在边的特点上,要么仅局限在角的特点上,要么把玩纸片显得无所适从,只好要求学生停下来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究。在明确探究的方向后,教师又提问: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探究呢?一番讨论后,明确可以用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来探究。明确了探究的方向和方法后,学生又依原路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成因分析] 显而易见,这种走回头路式的教学,不但降低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浪费了宝贵的探究时间,而且容易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究其原因,是因教师忽视了学生探究活动前的指导,对教学活动预设不充分所致。

[问题对策]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心预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对教师来说,组织探究活动需要精心设计和谋划;对学生而言,开展探究活动同样需要必要的思考与准备。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前,教师应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探究的方法,使探究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以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三、 按部就班驾驭课堂缺乏机智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技能的形成乃至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都离不开必要的课堂练习。一方面,我们应该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逐步深入的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地对预设的安排做出适当的调整。

[案例描述] 下面是一位教师设计的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计算公开课的课中练习。

1. 小猴闯关(按计算的难易度,出示三组两步计算的式题,题目略)。

2. 智闯糊涂宫(即判断题,题目略)。

3. 登上宝座(即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题目略)。

4. 小金鱼找尾巴(即连线题,题目略)。[小学教学设计网www.XXJXsj.CN]

5. 延伸练习(让学生先提问题然后列综合算式,题目略)。

设计这些练习,原先的考虑是学生基于实际情境,理解乘法和加、减法的计算顺序并不困难,因而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计算技能的形成和巩固。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因为计算速度慢,耽误了一些时间,而且还生成了教师课前没有预料的几个问题。这样,在例题教完时,离下课还有12分钟了。但上课的教师依然按照预设的练习逐题进行教学,刚做到第3题下课铃声就响了。

[成因分析] 乍一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课教不完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课教不完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这样的教学除了可以将没有完成两道练习视作小小的遗憾外,并无其他缺憾可言。但联系教学实际与习题的设计不难发现,教师囿于既定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进行了重复的练习,原来练习设计的意图没有得到体现,发展学生思维的目标也不幸夭折。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因时、因地制宜的意识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对教学缺少弹性设计。

[问题对策]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站在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达成教学目标的立场上,笔者以为,演绎生成性的课堂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第一,要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各种预料之外的问题。比如像上述案例中重复练习的问题,教师如果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教师要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需求出发,随时改进预设的教学程序,不受教学设计的束缚。

第二,练习设计需有弹性。既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会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那么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练习设计也不能机械,而要有弹性。教师要能结合教学实际,科学、灵活地处理预设的练习。

总之,出现上述课教不完的现象,主要责任应在教师身上。因此,我们应精心设计教学流程,科学操作,寻找完成教学任务和落实过程性目标的平衡点。同时积极反思,提高对教学问题或现象的认识水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创造出既能促进学生发展,又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完满课堂!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