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克与千克》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克与千克》教学反思“克与千克”是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在学习时,学生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化静态为动态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硬币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重量,当学生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学生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学生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2、乐中学,学中思。
让每一位学生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辩、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3、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准确、朴实、有效”。
简单明了的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水到渠成,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小升初备考:数学知识点之平面图形
小升初数学基础知识:一般运算规则
小升初考试数学难点讲解:数的互化
小升初数学复习知识点:不定方程
小升初数学加法乘法原理知识点
小升初数学运算规律大集结
小升初数学必备定义和公式整理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单位换算公式
小升初数学盈亏问题的知识点讲解
2015年小升初数学比和比例考点
小升初考试数学概念考点:周期循环与数表规律
2014年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平均数问题》
小升初数学加法乘法原理讲解
2015年小升初数学复习要点:分数大小的比较
2014年小升初数学知识点《简易方程》
2015年小升初数学重要考点:几何面积
小学数学毕业考试简单方程知识点
2014年小升初数学知识点:体积和表面积
小升初数学复习重点原理:抽屉原理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知识:质数与合数
小升初数学总复习资料:数和数的运算要点
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知识:牛吃草问题
小升初备考阶段数学知识点串讲
小升初数学考试数与代数复习要点
小升初数学知识点复习:综合行程
2014年小升初数学知识点之比和比例
小升初数学毕业知识:循环小数
备战小升初:小升初数学公式记忆口诀
小升初考试数学复习要点:平均数公式
小升初数学复习基本概念:分数知识点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