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课后反思_心得交流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首页>教学经验>心得交流>《两位数乘...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课后反思

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课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课后反思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

首先非常感谢领导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今天我执教的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得书写位置。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力图突出以下几点:

一、 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计算课的核心问题是理解算理。为了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就要抓住解决新问题的突破口。而本节课的突破口就在于知道可以把12分解成10和2分别与24相乘,再把两次乘的的积加起来。在开始设计的先计算两行有多少人,再计算十行有多少人,最后计算12行有多少人。这三个层次鲜明的问题其实已经为算理的理解埋下了伏笔。另外在探索中出现的口算的方法又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最后出现点子图,以直观的优势再现了乘的顺序,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写。这些步步深入的设计使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二、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真实的知识基础为出发点。

备课时,我也查阅了很多资料,在很多的教案中有把12拆成10和2分别去乘24;把24拆成20和4分别去成12;12个24连加;24个12连加。但是在试讲发现口算时,大多数同学想到把12拆成10和2;很少部分同学想到把24拆成20和4;笔算方法有的只列竖式直接口算得数,有时根本出现不了竖式的方法,即使出现了笔算方法也是家长教的但不明白为什么这样;还有一部分没有任何办法。连加的方法从来没有出现过,这就是我们学生的真实状况,可以看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目前的知识知识状况下有很大的难度。面对这样的困难,我依然是想尽可能的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自己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我还设计了两套方案。学生能探索出来我怎样讲,探索不出来又该怎样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孩子们表现出了较强的探索能力,不仅轻松地探索出了口算方法,而且对笔算也有了初步的了解,更加难得的是孩子们提出了几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先算个位,为什么把4写在十位上。我把这两个问题抛给了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然后再总结,用学生的问题提问,用学生的答案作答,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由于对学生的现实状况有了充分的了解和预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真实的知识基础为出发点,才能自如的驾驭课堂,灵活的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

三、 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渗透数学思想。

1、注重学生算法多样化。

算法作为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提倡算法多样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真正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中就凸现了估算、口算和笔算三种不同的方法与策略。不仅培养了孩子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对学生积极的数学学情感的培养,也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

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学生掌握了这些思想方法,就能触类旁通。而转化的思想方法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种。 转化的思想方法就像是一根无形的线把这些知识一串串穿起来。例如,本节课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自身知识基础与经验出发,把24乘12就转化成了24乘2和24乘10.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新知识结构的建立,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增强他们运用转化数学思想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不足之处:

1、虽然在心里想着面向全体,由于不熟悉学生情况,本节课教学中在这方面做得有些欠缺,为了弥补这种缺憾我采用同桌互说的方法让全体参与课堂,采用这种方法过于频繁时间浪费较多。

2、课堂机智有待提高,面对课堂生成的问题还不能很灵活的把握。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