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收藏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内容:
国标本第八册P4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看屏幕上的小区图,图上不但有漂亮的楼房、还有美丽的草坪。提问:你们知道小区里为什么种草坪吗?
1.师出示例题:
月星小区有850平方米草坪。这种草坪每平方米每天能释放氧气15克,吸收二氧化碳20克。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
学生读题,师解释氧气、二氧化碳的知识
2.学生列式“850×15、850×20”
二、尝试计算,探索方法
1.梳理知识、指导学法
(1)比较:这两个乘法算式和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板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回忆:计算850×15,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哪些乘法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的笔算、估算
师帮助大家回忆以前知识。
口算: 80×2= 9×80= 60×70=
30×20= 13×30= 50×40=
提问:你是怎样口算的?老师为什么让大家做这组口算题?(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
2.提问:你能估算一下850×15的结果是多少吗?
学生估算:把850看作800,15看作10,用800×10=8000,结果应该比8000大。把850看作900,15看作20,用900×20=18000,结果应该比18000小。(板书800×10=8000、900×20=18000)
要求学生试着用竖式算一算,算好之后,在小组之间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教师寻找不同算法。小组内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让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850×15 =
850 850 850
× 15 × 15 × 15
4250 4250 425
850 85 85
12750 12750 12750
3.全班交流讨论:
(1)比较:这三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答案和估算的结果比,合理吗?为什么?
(2)同一道题黑板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请第一个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用850×15 你怎么会想到这种方法的?
(3)比较:后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请第二个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4250是怎么得来的?85呢?计算第一步看0,得到4250;计算第二步不看0,得到85,一会儿看0,一会儿不看0,这样做容易出错。
请第三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你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就是把0前面的数相乘。425是怎么得来的?85呢?0到哪里去了?这里怎么有0出现呢?这是用到了以前的什么知识?(指黑板上“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说一说)
(4)比较: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呢?谈谈你的理由。(板书:简便方法)
(5)完整计算,感悟简便方法
用简便方法计算,做的时候,首先要会摆竖式,下面请同学上黑板把竖式摆一摆。
师带领学生集体计算。先怎样?(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最后写答语。
刚才通过应用以前所学的估算等知识,算出了草坪释放的氧气。计算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什么方法?接下来我们用简便方法算一算草坪吸收的二氧化碳,好吗?算的时候,仍然通过估算、再算一遍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结果。
4.再次尝试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让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850 850
× 20 × 20
17000 1700
(2)讨论比较:
提问做错的学生:你是怎样计算的?1700中的第一个0是怎样得来的?第二个0呢?
提问:你估算了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850 (板书:800×20=16000,900×20=18000)
×20
1700
提问:1700这个答案合适吗?你能自己找到错误原因吗
提问做对的学生:你是怎样计算的?17000这个结果合理吗?为什么?他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和这位同学是一样的;把850×20看作85×2,和这位同学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是添一个0和添两个0。为什么添两个0?用到了以前的什么知识?
(3)反馈:请做错的学生改正错误的结果。师写答语。
三、分层练习
1.练习:在练习纸上做380×22、170×60、500×40 600×35
(1)应用所学知识,先将竖式列好,不计算。
反馈:比较600×35的竖式的摆法,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如果写成6×35要乘两次,写成35×6只要乘一次,为了计算简便,可以把乘数的位置交换一下)
(2)学生计算:反馈:教师巡视,要求学生规范地说。选取380×22、500×40说理。
(3)讨论:做这些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为什么这四道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2.做书P5第四题。
要求学生先估算一下结果的范围。再列式计算。最后反馈。
3.做书P7第三题。
学生做题,集体反馈。
4.据调查,每个成人每天大约吸入氧气750克,呼出二氧化碳950克。17个成人每天大约吸入氧气多少克?每天呼出二氧化碳多少克?
比较:谈一谈想法.
850平方米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2750克
850平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17000克
17个成人每天大约吸收氧气12750克
17个成人每天大约呼出二氧化碳16150克
四、全课总结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4.7 整理与练习》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1.2 练习一》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7.2 数的运算》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6.1 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4.8 球的反弹高度》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4.3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4.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6.4.1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7.2 练习十六》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6.2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6.4.2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6.5 整理与练习》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2.3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4.5 分数的基本性质和约分》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1.2 练习一》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4.2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3.2 练习五》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7.5 图形的认识 测量(一)》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7.6 图形的运动 图形与位置》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7.9 绘制平面图》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6.2 扇形》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带习题设计答案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5.2 练习九》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6.3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2.2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教案教学设计
“比较高矮、长短”《下课啦》教学反思
新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7.1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3.1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2.4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体会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7.3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体会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