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教学分析与教学计划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教学分析与教学计划

2015-01-28 收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正确地  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坐标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体会到空间方位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掌握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平面位置。

三、教学难点

辨别“左、右”,感受“左、右”的相对性。

四、单元内容分析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包括四部分内容:“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 (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是从空间方位的角度引入的。

这些内容以前是作为常识性的知识,没有作为小学数学的正式的教学内容。现在为了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改变过去少“空间”少“图形”,多计算的做法,拓展几何知识的范围,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几何教学的范畴。

“上、下”“前、后” “左、右”这三对方位,正好对应着三维空间的三个方向。

(二)编排特点

1.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本单元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是“左、右”。其中对左和右的区分则比较困难一些。儿童一般在7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所以教材把有关方位的认识安排在本册。

2.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情境,如南京长江大桥图、公共汽车排队上车图、教室情境图、汽车行驶图等等,目的就在于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亲身体验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的方位,让他们在进行两个物体或三个物体之间的比较中,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同时体会到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具体编排

1.上、下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幅南京长江大桥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上、下”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1)两两比。

在位置关系不变时,对于两个物体,上下位置关系是绝对的。教材中的南京长江大桥图,汽车和火车比较,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

(2)三者比

对于两个物体来说,上下位置关系是固定的;而对于三个物体,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也会不同。教材中的南京长江大桥图,汽车、火车和轮船三者比较,火车对轮船来说,在轮船的上面,火车对汽车来说,却在汽车的下面。因此在教学三个事物比较时,要求学生说出参照物来。

(3)下面有什么

教材中的南京长江大桥图,卡车的下面有什么?要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比较关系自己去比较,从而明确卡车的下面既有火车,又有轮船。

2.前、后

在学习“前、后”时,教材同样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生活情境“排队上车”。

通过两个人比,让学生明确:前后的标准一般是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通过三个人比,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前、后”基本含义,同时体会前后的相对性,感受当参照物改变时,前后也可以转换。

3.左、右

(1)建立左、右标准

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  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例1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再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最后通过“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但要判断的不是自己身体上的,而是自身周围的。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2)相对性

例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分两个层次:

第一,两个同学面对面互相握一握右手,引起认知冲突:虽然伸出的都是右手,但从一方的角度看两只手却不在同一个方向,这时还可以转到对方同学的位置感受一下,以此体会左右的相对性。体会右的相对性。同样体会左的相对性。

第二,两个同学相对而坐,一个同学判断另一个同学桌面上的东西在哪一边,加深对左右相对性的认识。

左右的相对性较难理解,可以先观察自己的左右,再站到对面同学的位置上验证一下,再过渡到想像自己站到对方位置,来判断其左右。

(3)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按照左右制定规则的事例很多,如车辆、行人靠右行。教材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一方面知道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对左右的认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另一方面从小培养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如走路时靠右行,过马路时先看左边,再看右边。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车到十字路口中,向左右拐,向前行。

4.位置

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些感性认识,因此,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熟悉的教室座位引出位置,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数学的作用。

这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应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平面位置,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重点就应放在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上。教学时,可以从三方面来教学:(1)谁在第几行第几列(2)第几行第几列是谁(3)比较前后或左右同学是行相同还是列相同。注意:先要确定好标准。

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多种活动(正、反两方面的活动都应设计,如指定一个物体,用行、列说出它的位置,或给出行、列去找对应的物体),例如:填写自己的位置是第( )行第( )列,发卡找位置,让学生互动。总之,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做一做”安排了确定动物卡片位置的活动,巩固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教与学的建议

这一单元教学内容比较新,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老师们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三点: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识上下前后不会有什么问题,难点在于认识左右。因此,可以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认识上下前后;而左右的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自然标志物为中心进行辨别(如教室里什么在什么的左右、前后)。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建议可以将“上下、前后、左右”可放在一节课上。例如:可以从儿歌引入“兵板儿兵板儿兵兵板板,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熟悉的身体的作用,上下:嘴、鼻子、眼睛、眉毛等等。前后:自己的前面有谁,后面有谁?起立前面是黑板,后面是板报,转方向,再看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3名学生按照前后指令排队,中间同学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再让中间同学向后转判断这时前面是谁,后面是谁。最后小结面对的是前,背对的是后。左右:左右手、耳朵、脚等,两两同学面对面共同做动作,观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用前后左右介绍周围的同学,做猜一猜的游戏(师生、生生互动),听指令摆学具等等活动。

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本单元内容不要求学生用抽象的形式确定物体的方位,只是通过活动和直观演示来确定物体的方位,尤其是左右的认识,如对左、右的相对性只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初步感知,不要求进行抽象的判断,应允许暂时有困难的学生逐步认识。而对位置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对来描述。

左右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生活中的数学中的内容仅供学生了解,不作教学要求。

3.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本单元内容的特点之一是活动性强,比较联系生活实际。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等学生比较熟悉的各种情境,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注意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方位。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