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二)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相遇问题(二)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相遇问题(二)

相遇问题(二)

2013-07-11 收藏

  教学目标:

  1.探究并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并能正确解答相遇问题。

  2.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养成认真分析问题以及细心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速度和×时间=总路程”这一数学模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平时你是怎样上学的?

  你知道自己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奥运会在青岛举办期间,每天到栈桥游玩的人很多,这一天小萍和小明也去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情况吧。(出示课本46页第三个红点信息图)

  师:仔细阅读信息图中的信息,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他俩经过6分钟在栈桥相遇了……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初步感知,理解题意

  读题,问:你从题中知道了什么信息?(生汇报师补充完成线段图)

  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不同?

  复习题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而今天例题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2、学生表演,加深理解

  同时:同一时间、一齐开始。

  相遇:在栈桥相遇上或碰面。

  相距:小萍家和小明家的距离是多少米。

  学生上台表演,师问:小萍,你走了几分钟?小明,你走了几分钟?你们同时走了几分钟?也就是从开始到相遇,经过了几分钟?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四人小组交流想法,要求:

  ①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②说清楚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③记住用手指指着你列的式子说。

  汇报:注意让学生说清楚①你是怎样列式的,②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学生出示,自己讲解,师板书。)

  第一种方法:小萍6分钟走的路程+小明6分钟走的路程=两家相距的路程

  65×6+75×6

  =390+450

  =840(米)

  小结: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知道两家相距的路程,其实包括哪两部分?

  第二种方法:两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和×走的时间=两家相距的路程

  (65+75)×6

  =140×6

  =840(米)

  多媒体演示,介绍:1分钟,她们一共走了1个(65+75)米;2分钟,一共走了2个(65+75)米;6分钟,一共走了几个(65+75)米?走完6个(65+75)米她们就相遇了。

  小结:第二种方法先求出两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和,再求出两人6分钟所走的路程和。

  提醒:做解决问题最后别忘了作答。

  2、看书质疑,提高认识

  师:类似这样的题目,我们称为相遇问题,看书本P46,再想一想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质疑:(65+75)×6中没有小括号,行吗?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我们要注意每一道题都有它不同的解决方法,不要因为一时想不到而气馁,我们应该要认真去读懂题,分析清楚,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题目就会迎韧而解。

  五、 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练一练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下面老师就来考一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出示题目)

  (1)、小方和小丽同时从家出发,经过6分钟两人在少年宫相遇。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如下图所示)

  (2)、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00千米。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指两名“学困生”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师: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书写最端正!(教师台下巡视有无典型错误)

  2、议一议

  (1)更正

  ①观察。师:做完的同学认真看黑板上同学做的和你是否一样。

  ②纠错。师:和黑板上同学不一样的请举手!(点名让学生上台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原题旁边更正,不要擦去原来的)下面的同学如果你发现自己错了,在下边要及时改正过来。

  (2)讨论

  师:到底谁对谁错呢?下面咱们来评议一下。

  ①先评议第一题。师:第一题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对?错在哪里?重点分析对比两种不同算法。

  追问:每一步求的什么?如:70+60求的是什么?乘6表示什么意思?

  ②评议第二题。师:第二题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对?错在哪里?重点分析对比两种不同算法。

  追问:每一步求的什么?如:110+100求的是什么?乘5表示什么意思?

  ③评价黑板上的板演。师:谁做对了而且写也字得漂亮?(可实行等级评价或分数评价)

  ④同位互改,调查统计。师:下面的同学同位之间互相批改一下。做全对的同学请举手;做错的同学请举手,说一说你怎么错的?(指名说一说)请做错的同学抓紧时间订正一下。

  3、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咱们学习了相遇问题,谁能总结一下相遇问题方法?(个别学生说)

  4、作业

  师:下面咱们就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一比谁做题最认真、最细心、书写最整洁!

  作业:配套练习册相关内容。

  练习:课本第47—48页“自主练习”第3题、第6题。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解法1: 65×6+75×6 解法2:(65+75)×6

  =390+45 =140×6

  =840(米) =840(米)

  使用说明:

  1、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之后,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学生演示,理解概念。我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萍和小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直观、生动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进而理解“相遇”的含义。

  2、新课程的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本节课中,我重视让学生演示理解。如第一题的教学,让学生演示理解,在小组讨论,要求学生指着式子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抛开学生空说的现象。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是让学生指着式子去说,去思考,目的性更强,更具体。

  3、教师有效参与和点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参与是自始到终的,是以合作者的姿态出现的,能在学生学习有困难时,给学生点拨,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我发现学生有困难时,能及时进行点拨,采用两人演示的办法,直观的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两人同时相对走1分钟、2分钟、6分钟的情形,学生茅塞顿开。

  不足之处:

  由于这节课要学生理解与演示的内容有点多,所以在组织的过程中用了不少时间。

  1、最后练习的时间少了一些,我还要在如何安理安排时间这方面思考得再细致点。

  2、语言还要再精练一点,放手让学生去表达,真正做好自己是一个合作者、调控者、组织者的角色,让自己的课堂更加高效。

  3、还要努力促成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平等对话,力求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