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建构适合学...

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2016-10-27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一、问题的提出

1.线条型的教学过程。传统的线条型的教案设计,不允许课堂上教学路径发生一点变化, 不允许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无法充分利用动态生成的有效资源。执教者或者评价者,总是较多地关注课堂教学内容是否上完,甚至于某个环节上几分钟都有规定,少了什么环节, 就不能称得上是完成了教学任务。

2.可测的教学过程。用一把尺测量教学过程,即把教学过程的优劣直接与可测的学习效果挂钩,只看掌握知识情况,如学生会做作业吗? 正确率怎么样?不关注学生的知识是怎么学会的,不问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单向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只能是单向的教,而且是封闭的注入式的。只管学生一时取得高分。但是,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教学目的是单维地把人培养成一定的工具;教学活动是单向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的、缺少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久而久之, 必然影响学习积极性。

存在上述问题的课堂是死板、缺乏生机的,教师受教案的束缚,学生是被动的,师生关系是不和谐的,师生的交往是有限的,而且是流于形式的。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二、重新理解“教学过程”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叶澜教授认为:“把丰富复杂的、变动不定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教学过程观最根本的缺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新课程下我们要重新认识教学过程的新内涵:(1)知识建构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是教学过程的基础。如果离开了这个基础,教学是空洞的、无效的。新的教学过程观不是忽视知识, 而是更加重视知识。当然,它更加重视学生的自主、主动。(2)互动交往的过程。师生的互动交往,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 是合作、共建, 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是与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没有交往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3)心灵交流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心灵交流的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文化的交往,在教学中放飞对话,经历文化体验,利用学习资源,发现教材中的灵性,在教学中让学生张显个性,畅想思维,表现独特思想。(4) 符合个人认识自然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在本质上不仅应当是一个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而且还应当是一个学生个人认识自然发展的过程。学生的个人认识之所以必须有一个自然发展过程, 具体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个人认识发展本身的客观要求,二是学生个体大脑物质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的策略

(一) 自主与引领统一

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与教师的灵动。

1.学生自主建构。教学的多元目标,决定了教学过程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如果还是那种教师灌输结论的传授, 那么完成的目标只能是单一的。自主探究激活儿童创造,既重视结果, 更重视得到结果的过程性。教师要善于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注意保护儿童创造的火花。鼓励儿童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儿童学会独立思考,自觉合作,尽心交流,思维不断碰撞,时时产生创造的灵感,使儿童焕发灵气,让课堂充满活力。

教学中应给学生自由联想的时间,充分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有许多体验、感悟、收获,要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小学生解决问题的体验、感悟具有时效性,如果不及时进行反思、总结,这种经验就会消退,失去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机会。

2. 教师价值引领。学生是需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实践证明,真正的课堂上,学生的探索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曲折的。那么就需要教师有价值的引领。当学生遇到疑难时, 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需要教师启发他们拓展;当学生迷途时,需要教师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 需要教师引导他们铺路架桥。那种让学生自由“探索”的做法,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那种学生需要引领而教师束手无策的现象,只能说明教师的不作为。

(二) 教与学和谐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生生多边活动, 只有教与学诸因素和谐,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传递、加工的过程,也是情感信息交流、感染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在认知和情感两方面同时进行交互作用的过程。为此, 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它的特点有: ①平等、民主、自然;②互动式、多向开放式;③重在流动的过程, 即教与学的过程中知识与情感的动态交流。师生关系中,重在知识的不断更新这个过程, 而不在其容量的大小,重在师生间情感、知识的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师生都找到成功、找到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人的个性,培养人的健全的人格。

2.互动式教学。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即时反应, 发现其真实学习需要,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案。教学过程是互动式多向的开放的教与学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许多的对话、交流,在这种交流中进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教师也会受到学生的启发产生许多新的想法、新的思路, 取得更多的教学经验,也会有一种成功的感觉与体验。例如, 建立1平方分米概念,学生都能说“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然而在体会其大小时,进一步追问:“那么边长是2 分米面积是多少呢?”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是2 平方分米。显然学生的理解是不到位的。老师随即改变策略, 把两个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在一起, 问学生是这样拼吗? 学生顿悟, 发觉不对, 从而深入理解了1 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

(三) 预设与生成并重

预设就是课前的教学设定、计划,是教师了解学生基础、掌握教材特点,根据以往经验, 对教学的一种常规安排。但是,课堂是动态的, 动态生成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概括, 是对强调过程的预先设定、是计划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知识学习的过程, 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它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 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1.预设与生成并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意识, 也在教学中尝试了不少好的做法,这是令人欣慰的。但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动态生成,忽视了课前预先设定,对学生的了解缺少了,对教材的研究淡化了,这显然是不可取的。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学过程中强调动态生成……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 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反之亦然。可见,必须以预设为基础和前提,在课堂实施中才能把握机遇, 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当然,强调预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线条式”的备课,而是要求在全面分析学生、教材等的基础之上,以“ 块状式”进行教学设计,也就是在某些方面准备好几个教学方案,可以避免措手不及, 顺利应对课堂生成。例如, 执教“分母是10、100、1000 的分数与小数互化”, 进行两种预设: ①按教材的编排,先上例1,小数化为分数;②由整理分数的意义入手, 先教学例2,分数化成小数。结果表明,选择第二种设计,教学更得心应手。

2.教师与学生联动。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 共同研究与成长。动态生成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轻松自由地参与学习,积极地思考,会暴露许多真实的场面和东西。所以动态生成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它不再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