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2015初三年级上册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_试卷分析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靖江市2015初三年级...
首页>教学经验>试卷分析>靖江市20...

靖江市2015初三年级上册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6-10-25 收藏

靖江市2015初三年级上册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根为3、4,那么二次三项式x2+px+q可分解为()

A. (x+3)(x﹣4) B. (x﹣3)(x+4) C. (x﹣3)(x﹣4) D. (x+3)(x+4)

2.如果x:(x+y)=3:5,那么x:y=()

A. B. C. D.

3.△ABC中,tanA=1,cosB= ,则△ABC的形状是()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锐角三角形

4.小刚身高1.7m,测得他站立在阳光下的影长为0.85m,紧接着他把手臂竖直举起,测得影长为1.1m,那么小刚举起手臂超出头顶()

A. 0.5 m B. 0.55 m C. 0.6 m D. 2.2 m

5.某机械厂七月份生产零件50万个,第三季度生产零件196万个.设该厂八、九月份平均每月的增长率为x,那么x满足的方程是()

A. 50(1+x2)=196 B. 50+50(1+x2)=196

C. 50+50(1+x)+50(1+x)2=196 D. 50+50(1+x)+50(1+2x)=196

6.如图,边长分别为4和8的两个正方形ABCD和CEFG并排放在一起,连结BD并延长交EG于点T,交FG于点P,则GT=()

A. B. 2 C. 2 D. 1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7.一公园占地面积约为800000m2,若按比例尺1:2000缩小后,其面积约为m2.

8.设a,b是方程x2+x﹣2009=0的两个实数根,则a2+2a+b的值为.

9.若最简二次根式 与 是同类二次根式,则x=.

10.已知:如图,E(﹣4,2),F(﹣1,﹣1),以O为位似中心,按比例尺1:2,把△EFO缩小,则点E的对应点E′的坐标为.

11.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6)x2﹣8x+9=0有实根,则实数a的范围为.

12.无论x取任何实数,代数式 都有意义,则m的取值范围为.

13.如图,两条宽度都为1的纸条,交叉重叠放在一起,且它们的交角为α,则它们重叠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14.在Rt△ABC中,∠C=90°,AB=2,BC= ,则tan =.

15.在Rt△ABC的直角边AC边上有一动点P(点P与点A,C不重合),过点P作直线截得的三角形与△ABC相似,满足条件的直线最多有条.

16.如图,点P(t,0)是x轴正半轴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y轴的平行线,分别与直线y= x,直线y=﹣x交于A,B两点,以AB为边向右侧作正方形ABCD.有下列五个结论:

①∠AOB=90°;②△AOB是等腰三角形;③OP2=2AP?PB;④S△AOB=3S△AOP;⑤当t=2时,正方形ABCD的周长是16.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三、解答题(共102分)

17.解方程

(1)x2﹣6x﹣18=0(配方法)

(2)3x2+5(2x+1)=0(公式法)

18.计算下列各题:

(1) sin6 0°﹣tan30°?cos60°;

(2)|﹣ |+2﹣1+ (π﹣ )0﹣tan60°.

19.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a满足方程a2+4a+1=0.

20.如图,路灯(P点)距地面8米,身高1.6米的小明从距路灯的底部(O点)20米的A点,沿OA所在的直线行走14米到B点时,身影的长度是变长了还是变短了?变长或变短了多少米?

21.某 工厂现有80台机器,每台机器平均每天生产384件产品,现准备增加一批同类机器以提高生产总量,在试生产中发现,由于其它生产条件没变,因此每增加一台机器,每台机器平均每天将少生产4件产品 .问应增加多少台机器,才可以使每天的生产总量达到30976件?

22.如图,大楼AB的高为16m,远处有一塔CD,小李在楼底A处测得塔顶D处的仰角为60°,在楼顶B处测得塔顶D处的仰角为45°,其中A、C两点分别位于B、D两点正下方,且A、C两点在同一水平线上,求塔CD的高.

2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k+1)x+4(k﹣ )=0.

(1)求证:无论k取什么实数值,这个方程总有实数根;

(2)能否找到一个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若能找到,求出k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3)当等腰三角形ABC的边长a=4,另两边的长b、c恰好是这个方程的两根时,求△ABC的周长.

24.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D,∠ABC=90°,AB=2BC=2C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线段OA,OB的中点分别为E,F.

(1)求证:△FOE≌△DOC;

(2)求sin∠OEF的值;

(3)若直线EF与线段AD,BC分别相交于点G,H,求 的值.

25.如图,在Rt△ABC中,∠C=90°,AC=4cm,BC=3cm.动点M,N从点C同时出发,均以每秒1cm的速度分别沿CA、CB向终点A,B移动,同时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cm的速度沿BA向终点A移动,连接PM,PN,设移动时间为t(单位:秒,0<t<2.5).

(1)当t为何值时,以A,P,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

(2)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APNC的面积S有最小值?若存在,求S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6.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为BC上一点,且BE=2CE;F为AB上一动点,BF=nAF,连接DF,AE交于点P.

(1)若n=1,则 =, =;

(2)若n=2,求证:8AP=3PE;

(3)当n=时,AE⊥DF(直接填出结果,不要求证明).

靖江市2015初三年级上册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8分)

1.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根为3、4,那么二次三项式x2+px+q可分解为()

A. (x+3)(x﹣4) B. (x﹣3)(x+4) C. (x﹣3)(x﹣4) D. (x+3)(x+4)

考点: 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

专题: 压轴题.

分析: 只有把等号左边的二次三项式分解为(x﹣x1)(x﹣x2),它的根才可能是x1,x2.

解答: 解:若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两根为3、4,

那么倒数第二步为:(x﹣3)(x﹣4)=0,

∴x2+px+q=(x﹣3)(x﹣4),故选C.

点评: 用到的知识点为: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为x1,x2,那么一元二次方程可整理为(x﹣x1)(x﹣x2)=0.

2.如果x:(x+y)=3:5,那么x:y=()

A. B. C. D.

考点: 比例的性质.

分析: 首先根据x:(x+y)=3:5可得5x=3x+3y,整理可得2x=3y,进而得到x:y=3:2.

解答: 解:∵x:(x+y)=3:5,

∴5x=3x+3y,

2x=3y,

∴x:y=3:2= ,

故选:D.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了比例的性质,关键是掌握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

3.△ABC中,tanA=1,cosB= ,则△ABC的形状是()

A. 等腰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等腰直角三角形 D. 锐角三角形

考点: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 先根据△ABC中,tanA=1,cosB= 求出∠A及∠B的度数,进而可得出结论.

解答: 解:∵△ABC中,tanA=1,cosB= ,

∴∠A=90°,∠B=45°,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熟记各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小刚身高1.7m,测得他站立在阳光下的影长为0.85m,紧接着他把手臂竖直举起,测得影长为1.1m,那么小刚举起手臂超出头顶()

A. 0.5 m B. 0.55 m C. 0.6 m D. 2.2 m

考点: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分析: 根据在同一时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设出手臂竖直举起时总高度x,即可列方程解出x的值,再减去身高即可得出小刚举起的手臂超出头顶的高度.

解答: 解:设手臂竖直举起时总高度xm,列方程得:

= ,

解得x=2.2,

2.2﹣1.7=0.5m,

所以小刚举起的手臂超出头顶的高度为0.5m.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在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

5.某机械厂七月份生产零件50万个,第三季度生产零件196万个.设该厂八、九月份平均每月的增长率为x,那么x满足的方程是()

A. 50(1+x2)=196 B. 50+50(1+x2)=196

C. 50+50(1+x)+50(1+x)2=196 D. 50+50(1+x)+50(1+2x)=196

考点: 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

专题: 增长率问题.

分析: 主要考查增长率问题,一般增长后的量=增长前的量×(1+增长率),如果该厂八、九月份平均每月的增长率为x,那么可以用x分别表示八、九月份的产量,然后根据题意可得出方程.

解答: 解:依题意得八、九月份的产量为50(1+x)、50(1+x)2,

∴50+50(1+x)+50(1+x)2=196.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增长率问题,一般形式为a(1+x)2=b,a为起始时间的有关数量,b为终止时间的有关数量.

6.如图,边长分别为4和8的两个正方形ABCD和CEFG并排放在一起,连结BD并延长交EG于点T,交FG于点P,则GT=()

A. B. 2 C. 2 D. 1

考点: 正方形的性质.

专题: 压轴题.

分析: 根据正方形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可得∠ADB=∠CGE=45°,再求出∠GDT=45°,从而得到△DGT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根据正方形的边长求出DG,再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 倍求解即可.

解答: 解:∵BD、GE分别是正方形ABCD,正方形CEFG的对角线,

∴∠ADB=∠CGE=45°,

∴∠GDT=180°﹣90°﹣45°=45°,

∴∠DTG=180°﹣∠GDT﹣∠CGE=180°﹣45°﹣45°=90°,

∴△DGT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两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4,8,

∴DG=8﹣4=4,

∴GT= ×4=2 .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主要利用了正方形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30分)

7.一公园占地面积约为800000m2,若按比例尺1:2000缩小后,其面积约为 0.2 m2.

考点: 比例线段.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根据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比是相似比的平方,列比例式求得图上面积.

解答: 解:设其缩小后的面积为xm2,

则x:800000=(1:200 0)2,

解得x=0.2m2.

∴其面积约为0.2m2.

点评: 注意相似多边形的面积的比是相似比的平方.

8.设a,b是方程x2+x﹣2009=0的两个实数根,则a2+2a+b的值为 2008 .

考点: 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分析: 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先求出a+b的值,然后代入所求代数式,又因为a是方程x2+x﹣2009=0的根,把a代入方程可求出a2+a的值,再代入所求代数式可求值.

解答: 解:根据题意得a+b=﹣1,ab=﹣2009,

∴a2+2a+b=a2+a+a+b=a2+a﹣1,

又∵a是x2+x﹣2009=0的根,

∴a2+a﹣2009=0,

∴a2+a=2009,

∴a2+2a+b=2009﹣1=2008.

点评: 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方程根的定义可求此题.

9.若最简二次根式 与 是同类二次根式,则x= 5 .

考点: 同类二次根式.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根据同类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相同可得出关于x的方程,解出即可.

解答: 解:由题意得:x2﹣4x=10﹣x,

解得:x=5或x=﹣2,

当x=﹣2是不满足为最简二次根式,故舍去.

故答案为:5.

点评: 本题考查同类二次根式的知识,难度不大,注意求出x之后检验是否满足题意.

10.( 3分)(2011?白下区二模)已知:如图,E(﹣4,2),F(﹣1,﹣1),以O为位似中心,按比例尺1:2,把△EFO缩小,则点E的对应点E′的坐标为 (﹣2,1)或(2,﹣1) .

考点: 位似变换.

分析: E(﹣4,2)以O为位似中心,按比例尺1:2,把△EFO缩小,则点E的对应点E′的坐标是E(﹣4,2)的坐标同时乘以 或﹣ ,因而得到的点E′的坐标为(﹣2,1)或(2,﹣1).

解答: 解:根据题意可知,点E的对应点E′的坐标是E(﹣4,2)的坐标同时乘以 或﹣ ,

所以点E′的坐标为(﹣2,1)或(2,﹣1).

点评: 关于原点成位似的两个图形,若位似比是k,则原图形上的点(x,y),经过位似变化得到的对应点的坐标是(kx,ky)或(﹣kx,﹣ky).是需要记忆的内容.

11.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6)x2﹣8x+9=0有实根,则实数a的范围为 a≤ 且a≠6 .

考点: 根的判别式;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分析: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根的判别式的意义,得出a﹣6≠0且△=64﹣36(a﹣6)≥0,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即可得到实数a的范围.

解答: 解:∵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6)x2﹣8x+9=0有实根,

∴a﹣6≠0且△=64﹣36(a﹣6)≥0,

解得a≤ 且a≠6.

故答案为:a≤ 且a≠6.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与判别式△的关系:

(1)△>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0?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0?方程没有实数根.

同时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12. 无论x取任何实数,代数式 都有意义,则m的取值范围为 m≥9 .

考点: 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非负数的性质:偶次方;配方法的应用.

专题: 压轴题.

分析: 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即x2﹣6x+m=(x﹣3)2﹣9+m≥0,所以(x﹣3)2≥9﹣m.通过偶次方(x﹣3)2是非负数可求得9﹣m≤0,则易求m的取值范围.

解答: 解:由题意,得

x2﹣6x+m≥0,即(x﹣3)2﹣9+m≥0,

∵(x﹣3)2≥0,要使得(x﹣3)2﹣9+ m恒大于等于0,

∴m﹣9≥0,

∴m≥9,

故答案为:m≥9.

点评: 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意义和性质.概念:式子 (a≥0)叫二次根式.性质:二次根式中的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否则二次根式无意义.

13.如图,两条宽度都为1的纸条,交叉重叠放在一起,且它们的交角为α,则它们重叠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考点: 解直角三角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 重叠部分为菱形,运用三角函数定义先求边长AB,再求出面积.

解答: 解:∵AC= ,

∴它们重叠部分(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1= .

故答案为: .

点评: 本题问题中,巧妙的运用三角函数求边长是解题的关键.

14.在Rt△ABC中,∠C=90°,AB=2,BC= ,则tan =   .

考点: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 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由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A的度数,再求则tan 的值即可.

解答: 解:如图所示,AB=2,BC= ,

∴sinA= = ,

∴∠A=60°.

∴tan =tan30°= .

点评: 此题比较简单,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根据数形结合解答.

15.在Rt△ABC的直角边AC边上有一动点P(点P与点A,C不重合),过点P作直线截得的三角形与△ABC相似,满足条件的直线最多有 4 条.

考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分析: 过点P作直线与另一边相交,使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已经有一个公共角,只要再作一个等于△ABC的另一个角即可.

解答: 解:①过点P作AB的垂线段PD,则△ADP∽△ACB;

②过点P作BC的平行线PE,交AB于E,则△APE∽△ACB;

③过点P作AB的平行线PF,交BC于F,则△PCF∽△ACB;

④作∠PGC=∠A,则△GCP∽△ACB.

故答案为:4.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用到的知识点: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16.如图,点P(t,0)是x轴正半轴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y轴的平行线,分别与直线y= x,直线y=﹣x交于A,B两点,以AB为边向右侧作正方形ABCD.有下列五个结论:

①∠AOB=90°;②△AOB是等腰三角形;③OP2=2AP?PB;④S△AOB=3S△AOP;⑤当t=2时,正方形ABCD的周长是16.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③④ .

考点: 一次函数综合题.

分析: ①由两条垂直直线的斜率的积等于﹣1即可判定①∠AOB=90°故选项错误;

②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可判定②△AOB是等腰三角形,故选项错误;

③由直线的斜率可知 = , =1,根据2( )= ,即可求得OP2=2AP?PB,故选项正确;

④设A(m, m),则B(m,﹣m),得出△AOP的面积= OP? m= m?OP,△BOP的面积= OP?m= ?OP,从而求得S△BOP=2S△AOP,进而得出S△AOB=3S△AOP,故选项正确;

⑤t=2时根据直线的解析式先求得PA=1、PB=2,进而求得AB=3,所以正方形的周长=12,故选项错误;

解答: 解:①由直线y= x,直线y=﹣x可知,它们的斜率的积=﹣ ≠﹣1,所以∠AOB≠90°,故∠AOB=90°错误;

②∵AB⊥x轴,∠AOP≠∠BOP,∠AOB≠90°

∴OA≠OB,OB≠AB,OA≠AB,

∴△AOB不是等腰三角形,故△AOB是等腰三角形;

③由直线的斜率可知: = , =1,

∴2( )= ,

∴OP2=2AP?PB,故OP2=2AP?PB正确;

④设A(m, m),则B(m,﹣m),

∵△AOP的面积= OP? m= m?OP,△BOP的面积= OP?m= ?OP,

∴S△BOP=2S△AOP,

∴S△AOB=3S△AOP,

故S△AOB=3S△AOP正确;

⑤t=2时,PA= ×2=1,

PB=|﹣1×2|=2,

∴AB=PA+PB=1+2=3,

∴正方形ABCD的周长=4AB=4×3=12;故当t=2时,正方形ABCD的周长是16错误;

故答案为③④.

点评: 本题考查了 直线斜率的特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直角三角函数的意义,三角形的面积的求法,正方形的周长等,③OP2=2AP?PB的求得是本题的难点.

三、解答题(共102分)

17.解方程

(1)x2﹣6x﹣18=0(配方法)

(2)3x2+5(2x+1)=0(公式法)

考点: 解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

分析: (1)先移项,再在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将方程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最后根据直接开平方解可以求解了.

(2)将原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再求出a、b、c的值,最后代入求根求解就可以了.

解答: 解:(1)移项,得

x2﹣6x=18,

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9,得

x2﹣6x+9=18+9,

左边配方,得

(x﹣3)2=27,

解得x﹣3= ,

∴x1=3 +3,x2=﹣3 +3

(2)原方程变形为:

3x2+10x+5=0

∴a=3,b=10,c=5,

∴△=b2﹣4ac=100﹣60=40>0,

∴x= ,

∴x1= ,x2= .

点评: 本题是一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答题,考查了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18.计算下列各题:

(1) sin60°﹣tan30°?cos60°;

(2)|﹣ |+2﹣1+ (π﹣ )0﹣tan60°.

考点: 实数的运算;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 (1)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代入求解;

(2)分别进行绝对值的化简、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等运算,然后合并.

解答: 解:(1)原式= ﹣ ×

= ﹣ ;

(2)原式= + + ﹣

=1.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数的运算,涉及了绝对值的化简、负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等知识,属于基础题.

19.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a满足方程a2+4a+1=0.

考点: 分式的化简求值.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把原式括号里的第二项提取﹣1,然后把原式的各项分子分母都分解因式,找出括号里两项分母的最简公分母,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对括号里两项进行通分,然后利用同分母分式的减法运算法则: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计算出结果,然后利用分式的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变形为乘法运算,约分后即可把原式化为最简分式,把a满足的方程变形后,代入原式化简后的式子中即可求出值.

解答: 解:原式=

=

=

= = ,(6分)

∵a2+4a+1=0,∴a2+4a=﹣1,

∴原式= .(10分)

点评: 此题考查了分式的混合运算,以及多项式的运算.分式的化简求值题,应先对原式的分子分母分解因式,在分式的化简运算中,要通观全局,弄清有哪些运算,然后观察能否用法则,定律,分解因式及公式来简化运算,同时注意运算的结果要化到最简,然后再代值计算.

20.如图,路灯(P点)距地面8米,身高1.6米的小明从距路灯的底部(O点)20米的A点,沿OA所在的直线行走14米到B点时,身影的长度是变长了还是变短了?变长或变短了多少米?

考点: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如图,由于AC∥BD∥OP,故有△MAC∽△MOP,△NBD∽△NOP即可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

解答: 解:∵∠MAC=∠MOP=90°,

∠AMC=∠OMP,

∴△MAC∽△MOP.

∴ ,

即 ,

解得,MA=5米;

同理,由△NBD∽△NOP,可求得NB=1.5米,

∴小明的身影变短了5﹣1.5=3.5米.

点评: 解题时关键是找出相似的三角形,然后根据对应边成比例列出方程,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来解答问题.

21.某工厂现有80台机器,每台机器平均每天生产384件产品,现准备增加一批同类机器以提高生产总量,在试生产中发现,由于其它生产条件没变,因此每增加一台机器,每台机器平均每天将少生产4件产品.问应增加多少台机器,才可以使每天的生产总量达到30976件?

考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分析: 设至少增加x台机器,可以使每天的生产总量达到30976顶,由于现有80台机器,每台机器平均每天生产384件产品,现准备增加一批 同类机器以提高生产总量,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其他生产条件没变,因此每增加1台机器,平均每台每天将少生产4件产品,由此即可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解答: 解:设增加x台机器,

依题意得(80+x)(384﹣4x)=30976,

解得x1=x2=8.

答:应增加8台机器,才可以使每天的生产总量达到30976件.

点评: 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此题和实际生活结合比较紧密,首先把握现有80台机器,每台机器平均每天生产384件产品,然后把握增加1台机器,平均每台每天将少生产4件产品就可以列出方程就问题.

22.如图,大楼AB的高为16m,远处有一塔CD,小李在楼底A处测得塔顶D处的仰角为60°,在楼顶B处测得塔顶D处的仰角为45°,其中A、C两点分别位于B、D两点正下方,且A、C两点在同一水平线上,求塔CD的高.

考点: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

专题: 应用题.

分析: 首先分析图形,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本题涉及两个直角三角形,即Rt△BED和Rt△DAC,利用已知角的正切分别计算,可得到一个关于AC的方程,从而求出DC.

解答: 解:作BE⊥CD于E.

可得Rt△BED和矩形ACEB.

则有CE=AB=16,AC=BE.

在Rt△BED中,∠DBE=45°,DE=BE=AC.

在Rt△DAC中,∠DAC=60°,DC=ACtan60°= AC.

∵16+DE=DC,

∴16+AC= AC,

解得:AC=8 +8=DE.

所以塔CD的高度为(8 +24)米.

点评: 本题要求学生借助仰角关系构造直角三角形,并结合图形利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k+1)x+4(k﹣ )=0.

(1)求证:无论k取什么实数值,这个方程总有实数根;

(2)能否找到一个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若能找到,求出k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3)当等腰三角形ABC的边长a=4,另两边的长b、c恰好是这个方程的两根时,求△ABC的周长.

考点: 根与系数的关系;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根的判别式;三角形三边关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专题: 压轴题;分类讨论.

分析: (1)整理根的判别式,得到它是非负数即可.

(2)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让﹣ =0即可求得k的值.

(3)分b=c,b=a两种情况做.

解答: 证明:(1)∵△=(2k+1)2﹣16(k﹣ )=(2k﹣3)2≥0,

∴方程总有实根;

解:(2)∵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

∴x1+x2=2k+1=0,

解得k=﹣0.5;

(3)①当b=c时,则△=0,

即(2k﹣3)2=0,

∴k= ,

方程可化为x2﹣4x+4=0,

∴x1=x2=2,

而b=c=2,

∴b+c=4=a不适合题意舍去;

②当b=a=4,则42﹣4(2k+1)+4(k﹣ )=0,

∴k= ,

方程化为x2﹣6x+8=0,

解得x1=4,x2=2,

∴c=2,

C△ABC=10,

当c=a=4时,同理得b=2,

∴C△ABC=10,

综上所述,△ABC的周长为10.

点评: 一元二次方程总有实数根应根据判别式来做,两根互为相反数应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做,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应注意两种情况,以及两种情况的取舍.

24.在直角梯形ABCD中,AB∥CD,∠ABC=90°,AB=2BC=2C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线段OA,OB的中点分别为E,F.

(1)求证:△FOE≌△DOC;

(2)求sin∠OEF的值;

(3)若直线EF与线段AD,BC分别相交于点G,H,求 的值.

考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梯形;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专题: 几何综合题.

分析: (1)由EF是△OAB的中位线,利用中位线定理,得EF∥AB,EF= AB,又CD∥AB,CD= AB,可得EF=CD,由平行线的性质可证△FOE≌△DOC;

(2)由平行线的性质可知∠OEF=∠CAB,利用sin∠OEF=sin∠CAB= ,由勾股定理得出AC与BC的关系,再求正弦值;

(3)由(1)可知AE=OE=OC,EF∥CD,则△AEG∽△ACD,利用相似比可得EG= CD,同理得FH= CD,又AB=2CD,代入 中求值.

解答: (1)证明:∵EF是△OAB的中位线,

∴EF∥AB,EF= AB,

而CD∥AB,CD= AB,

∴EF=CD,∠OEF=∠OCD,∠OFE=∠ODC,

∴△FOE≌△DOC;

(2)解:∵EF∥AB,

∴∠OEF=∠CAB,

∵在Rt△ABC中,AC= = = BC,

∴sin∠OEF=sin∠CAB= = = ;

(3)解:∵AE=OE=OC,EF∥CD,

∴△AEG∽△ACD,

∴ = = ,即EG= CD,

同理FH= CD,

∴ = = .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中位线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的运用.关键是由全等、相似得出相关线段之间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25.如图,在Rt△ABC中,∠C=90°,AC=4cm,BC=3cm.动点M,N从点C同时出发,均以每秒1cm的速度分别沿CA、CB向终点A,B移动,同时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cm的速度沿BA向终点A移动,连接PM,PN,设移动时间为t(单位:秒,0<t<2.5).

(1)当t为何值时,以A,P,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

(2)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APNC的面积S有最小值?若存在,求S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 相似形综合题.

专题: 压轴题.

分析: 根据勾股定理求得AB=5cm.

(1)分类讨论:△AMP∽△ABC和△APM∽△ABC两种情况.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来求t的值;

(2)如图,过点P作PH⊥BC于点H,构造平行线PH∥AC,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求得以t表示的PH的值;然后根据“S=S△ABC﹣S△BPH”列出S与t的关系式S= (t﹣ )2+ (0<t<2.5),则由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即可得到S的最小值.

解答: 解:∵如图,在Rt△ABC中,∠C=90°,AC=4cm,BC=3cm.

∴根据勾股定理,得 =5cm.

(1)以A,P,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分两种情况:

①当△AMP∽△ABC时, = ,即 = ,

解得t= ;

②当△APM∽△ABC时, = ,即 = ,

解得t=0(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所述,当t= 时,以A、P、M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

(2)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APNC的面积S有最小值.理由如下:

假设存在某一时刻t,使四边形APNC的面积S有最小值.

如图,过点P作PH⊥BC于点H.则PH∥AC,

∴ = ,即 = ,

∴PH= t,

∴S=S△ABC﹣S△BPN,

= ×3×4﹣ ×(3﹣t)? t,

= (t﹣ )2+ (0<t<2.5).

∵ >0,

∴S有最小值.

当t= 时,S最小值= .

答:当t= 时,四边形APNC的面积S有最小值,其最小值是 .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以及三角形面积公式.解答(1)题时,一定要分类讨论,以防漏解.另外,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解题时,务必找准对应边.

26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为BC上一点,且BE=2CE;F为AB上一动点,BF=nAF,连接DF,AE交于点P.

(1)若n=1,则 =   , =   ;

(2)若n=2,求证:8AP=3PE;

(3)当n=   时,AE⊥DF(直接填出结果,不要求证明).

考点: 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 动点型.

分析: (1)可通过构建相似三角形,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来求解.

(2)同(1)解法.

(3)根据已知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行求解.

解答: 解:(1)延长AE交DC的延长线于H,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AB∥DH,

∴∠H=∠BAH,∠B=∠BCH,

∴△BEA∽△CEH,

∴ ,

设EC=m,则AB=BC=CD=3m,BE=2m,CH=1.5m,

同理:△AFP∽△DPH,

∴FP:PD=AP:PH=AF:DH=1.5m:4.5m=1:3,

设AP=n,PH=3n,AH=4n,AE:EH=2:1,EH= n,

∴PE= n,

∴AP:PE=3:5,

∴ = , = ;

(2)证明:如图,延长AE交DC的延长线于H,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AB∥DH,

∴∠H=∠BAH,∠B=∠BCH,

∴△BEA∽△CEH,

∴ ,

设EC=2a,BE=4a,则AB=BC=CD=6a,CH=3a,AF=2a,

同理:△AFP∽△HD P, ,

设AP=2k,PH=9k,

∴AH=11k,

∴EH= ,

∴PE= ,

∴ = ,

∴8AP=3PE;

(3)当AE⊥DF时,tan∠BAE=PF:AP=BE:AB=2:3,

∵△AFP∽△AFD,

∴FP:AP=AF:AD=2:3,

∴AF= AD= AB,BF= AB,

∴BF= AF,

∴n= .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点,通过构建相似三角形得出相关线段间的比例关系是求解的关键.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