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收藏
2015初三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比例求值试题(含答案解析)
自相似
下图看上去很特别。图中画了些什么呢?
首先看到,在图的右边醒目位置,画了一个女孩。她正站在画板前面,神采奕奕,提笔作画(这是第一个女孩)。
其次看到,女孩在画中所表现的,是她自己正在绘画的情形。所以她的画中有一位和她一模一样的女孩,正在摆着与她同样的姿势,站在画板前面,提笔作画(这是第二个女孩)。
女孩画中的女孩,所画的当然也是她自己正在绘画的情形。所以在画中女孩的画里,也有一位一模一样的女孩,以同样的姿势,正在作画(这是第三个女孩)。
画中女孩画中的女孩,画的还是同样的画。所以,在画中女孩画中女孩的画里,同样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女孩,以同样的姿势,正在作同样的画(这是第四个女孩)。
在绘制同一幅图形的过程中,如果下一步产生的图形总是与上一步的图形相似,那么这种现象叫做自相似。
上图就是一幅自相似的图形。只要有足够细的笔,这种自相似的过程可以任意继续表现下去。
起初,自相似现象偶尔被应用于广告或宣传画,用来吸引行人驻足观看。后来发现,自然界中其实存在很多自相似现象。例如雪花的形成、树木的生长、土地干旱形成的地面裂纹等等。有一门新兴的数学分支,叫做分形几何学,对自相似图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比例求值的三类常用方法
(一)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值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进行“比例式”和“等积式”的互化,进而得出所求式子的值.
例1 已知 = ,则 = .
解析: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得 ,整理,得 ,
所以 = .由此可以看出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题非常快捷方便.
答案:
(二)等比设值法求值
对于有等比条件求值的题目,可先设比值为 ,再把每个比的前项用 与后项的积表示出来,然后将其代入所求式子中,求出其值.
例2 如果 = = ≠0,那么 的值是( )
A.7 B.8 C.9 D.10
解析:由已知设 = = = ( ≠0),则 ,所以 = =9.
答案:C
(三)代入消元法求值
对于有连比条件求比值的题目,可根据已知等式,用一个字母表示出其他字母,然后代入所求的比值中,并整理,约去这个字母,求出其比值即可.
例3 已知 = ,求 的值.
解:∵ ,∴ ,
∴ .∴ = = .
点评:当已知比例式中有1时,可用1所对应的字母表示其他字母,然后代入所求比值中求值比较简捷.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整理和复习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0的加减法2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分类(一)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7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5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连加、连减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平面图形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1—20各数的认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分类(二)(B)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6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5以内数的组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学看钟表 一年级上册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钟表3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用数学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钟表”教学案例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连加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8和9的认识4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9加几”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8的组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8和9的加减法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分类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快乐的大森林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1~5的认识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6和7的加减法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比大小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8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认识位置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8和9的认识2
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案——北师大版第一册教案 30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