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2
收藏
1、紧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直角的表象。
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角的初步认识上帮助学生认识直角。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再告诉学生在长方形、正方形实物上找出来的这些角都是直角;并出示了不同位置摆放的直角的图形,指出这些角都是直角。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周围的物体中找出直角。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直角的初步认识,而且也启发了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直角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再认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比较角的大小、认识锐角和钝角时,选择了钟面 作为学习材料。通过钟面上时钟和分钟的转动,不仅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而且也深化了对有关钟面知识的认识。这些安排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内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2、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把 想和做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折一折、拼一拼、比一比等活动中加深对直角的认识。例如,在初步认识直角时,安排了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一个直角、用已知直角比的方法找出教学书封面上直角的活动。用两块三角板上的拼出这些活动既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3、重视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建立直观认识,并在比较中使认识逐步清晰。在前两个例题中,学生对直角的辨认主要建立在观察和经验的基础上,认识是模糊的。例3中用已知直角比的方法找出教学书封面上直角,学生对直角的认识更进了一步。同样,认识锐角和钝角也抓住了比较这个环节。只有在不同情境中的反复比较,学生才能真正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清晰表象。
沪科版九年级上23.5二次函数的应用(1)最值问题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上13.4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教案
命题(第一课时)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
相似多边形(第一课时)教案(沪科版九年级上)
比例线段练习(第五课时)教案(沪科版九年级上)
沪科版八年级上13.3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上23.6反比例函数(1)反比例函数概念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上23.4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1)教案
23.3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3)教案
23.3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4)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教案(沪科版九年级上)
沪科版八年级上13.1函数(第1课时)教案
证明(二)(第三课时)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
沪科版九年级上23.1二次函数教案
解锐角三角函数(1)教案(沪科版九年级上)
沪科版八年级上13.1函数(第3课时)教案
比例的性质(二)(第三课时)教案(沪科版九年级上)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教案(沪科版九年级上)
位似图形(2)教案(沪科版九年级上)
证明(三)(第四课时)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
沪科版九年级上23.2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教案
锐角的三角函数值(3)教案(沪科版九年级上)
沪科版九年级上23.5二次函数的应用(3)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4)教案(沪科版九年级上)
沪科版九年级上23.5二次函数的应用(2)抛物线型问题教案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三)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二)教案(沪科版八年级上)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教案(沪科版九年级上)
沪科版九年级上23.6反比例函数(2)教案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2)教案(沪科版九年级上)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