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老师优秀案例 个别对待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老师优秀案例 ...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小学数学老...

小学数学老师优秀案例 个别对待

2016-08-25 收藏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不是自己亲自教过的学生,我是不愿意相信一个在上一年级的时候,做应用题,只是简单地把几个数字用加减符号拼凑在一起,胡乱写出答案的孩子,是能够学好数学的。

可是,事实上,类似这样的孩子,真的可以学好数学,而且越来越棒。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写过这样一段话: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这里面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词:个别对待。

回想自己教过的这些孩子,有一些在一年级的时候,学习数学是非常吃力的。我曾经多次跟家长沟通,我说,孩子的计算学的很扎实,基本上没有问题,可是遇到解决问题的题,也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应用题,孩子就会蒙,就会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就自己用加法或减法,随意写了一个算式就算是答案了。

欣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上一年级的时候,成绩一直上不去,考试六七十分,是很正常的现象,在班里算是数学学的比较差的孩子,但是我从来没有觉得她会学不好数学,总是鼓励她大胆思考,鼓励她要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动脑子去想问题,哪怕想错了都没有关系。这样的鼓励,一直持续到她上四年级。

在面对这样的孩子,是有“个别对待”的态度在里面的,我不在乎她的分数怎样,我在乎的是她的学习方法,教会她学会独立思考是最关键的,其他的都不重要。很显然,她是不能和班上经常考试一百分,九十多分的优秀孩子相比较的。

这样的鼓励一直持续着,在课堂上,总是挑些简单的问题来提问她,一次次的鼓励,一句表扬的话,一个激励的眼神,都放在她身上,可是,整整两年过去了,在二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孩子的数学成绩依然保持在六七十多分。似乎让人看不到希望。

然而孩子的学习态度却是慢慢的发生变化,越来越自信。她始终喜欢学习数学,始终喜欢上数学课,我从来都不觉得分数是最重要的。随着她渐渐地长大,在一次次鼓励和引导下,她的学习在发生着变化,慢慢地学着自己去思考,去解决一些问题,尽管这变化在表面上看起来,微乎其微。

到四年级的时候,她的学习成绩忽然就开始了突飞猛进,考九十多分,似乎是很正常的事情。要知道,越往高年级,数学的解决问题是越来越难的,可是她居然解决起来,不再费力气。难题通过她自己的独立思考,居然都能正确地做出来,就像奇迹发生了一样。

可是,回想一下,这并不是什么奇迹,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尽管前面的路走的很坎坷,孩子走的也是一路跌跌撞撞,从一个不会思考的孩子,到最后学会独立思考,去解决数学中的难题,这与对她的“个别对待”的态度是分不开的,幸亏自己没有拿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孩子的学习情况。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们如果深刻理解了这段话的含义,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对待一些学习吃力的学生我们需要“个别对待”了。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