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6
收藏
我们知道,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因为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正如国外一位教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要想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首先要在优选教学方法或教学方法的优化设计上下功夫。前者指的是合理选择已有的教学方法,后者是指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优选”还是“创新”,一般都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或创新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二是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特点,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三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变化特征和教师本身的教学风格;四是必须符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另外,在指导思想上,教师应注意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各种教学方法。
其一,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人们在某种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较为简单的讲授法来讲,它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知识,系统性强,亦可引发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还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听讲能力。因此,较适合于中高年级,而且宜用于教材系统性较强的内容。
其次,只有实现有关教法的优化组合,才能为提高教法的使用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经验告诉我们,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依靠多种因素、多种方法的综合作用。巴班斯基曾指出:“不存在教学方法上的‘百宝箱’。”美国的富兰克尔也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唯一的‘最佳方法’。”因此,简单否定某一种方法或把某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加以夸大,都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
再次,应注意选择教法和使用效果的有机统一。选择教学方法,核心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在教学的动态发展中得以平衡,最终使预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的实际效果相一致。为此,就应充分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怎样才能学得更好。也就是说,应按照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来选择或设计教学方法,切忌简单套用某种教学模式的做法。按其基本精神,选择教学方法的程序,大致包括三个步骤:
(1)明确选择标准;
(2)尽可能广泛地提供有关的考虑方法,便于教师考虑和选择;
(3)对各种供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比较。
14年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复习试卷
小学2014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测试题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模拟试卷
2014小学数学第六册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测试题练习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期末考试试题
小学2014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小学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2014年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卷
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2014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模拟试卷(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数学分班考试试卷
2014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试卷
小学生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测试卷
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试卷(北师大版)
人教版2014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试题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期末考试试卷
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试卷答案人教版
三年级数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2014年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试卷
小学2014三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期末试题
2014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期末试题
苏教版2014年三年级数学期终考试试卷
冀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三年级数学下学期期末考试题2014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