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语言的实施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浅谈小学数学语言的实施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浅谈小学数学语言的实施

浅谈小学数学语言的实施

2010-05-07 收藏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所有的思维结果都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述和反馈。

1、由看图入手,逐步提高

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许多各式各样的插图,教师就利用这些图,对不同的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要求的语言训练。例如:低段学生要求看懂图形是什么、有几个、要干什么就可以了。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看懂图形之外,还要能有条理的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能很快地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能计算出来。当然这一切都可采用课堂提问、语言表达的方式进行反馈。

为了做好看图说话训练,教师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引导:①先学会看图。要求学生能全面观察,看清图,能简单说出图中有什么、有几个。②认真思考,弄懂图意。在看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对图的内容进行分析、口述,理清图中的数量关系。③发挥联想,要求学生能把看到的东西,能串联起来。④开口叙述,要求学生能尽量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并且中心明确,有条理性。这时语言的连贯性是需要有针对性地重点训练的。

2、由感性认识入手,到概念、法则的归纳和叙述

数学概念是用科学的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而成的,能否准确叙述数学概念和法则,会直接影响到概念和法则能否正确形成及运用。因此,小学数学课本就先从感性认识入手,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种运算、认识各种图形,在学生了解和认识之后,再让学生进行概念和法则的归纳及叙述,最后发展到各种概念和法则的运用。例如:低段学生只是学会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知道各种图形名称;能读出算式;知道简单的数的组成和排列。而中高段学生,就开始学会什么是加、减、乘、除;什么是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什么是直线、射线、线段;什么是角;什么是三角形、四边形;然后发展到各种概念和法则及字母公式;最后发展到能进行各个概念、法则的综合运用。

3、养成学生多读题、多理解的好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多读题、多理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教学中,教师通常是先让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题,然后让学生口述题意,说出解题思路,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进行解答。这样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巩固和发挥,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特别是教学文字题和应用题更是如此。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让学生能自己说、多说,学生则应该敢于说、能说、会说。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