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数二上《1,2的乘法口诀》相关资料之评课稿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西师大版数二上《1,2...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西师大版数...

西师大版数二上《1,2的乘法口诀》相关资料之评课稿

2016-08-19 收藏

今天我上完了《1,2的乘法口诀》,但是上完并不代表结束。我自己在上这堂课的时候,也感觉到了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课堂走的很费劲,原本二年级的课堂应该是很活泼的,尤其是我上的这一节课,口诀教学,但是为什么怎么会变得如此晦涩,学生都失去兴趣了呢?来不及思考,师父、和王老师以及于老师就给出了我答案。

首先是我师父给的我答案:

第一,在处理一根竿上有2人的时候,过于啰嗦。我自己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在开始摆的时候,不是去摆2根小棒,而是把人、竿、以及竿上的人的形状都表示了出来,开始试讲的时候我并未在意这种情况,以为是我没有表达清楚,但是今天真正去讲课的时候,学生还是这样,把他看到的直观的样子摆了出来,我当时就慌了,开始费劲地去解释,学生也是一头雾水的样子,其实课后师父告诉我,我完全可以顺着学生摆的来,问一句,你表示的人在哪里,他们会指出,上边的两个小棒,这样就引导到我要的东西上来了。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这是学生仍处于低学段,还是以直观表象为主。甚至是教师可以先带着学生摆一个试试,再让学生自己去摆,这都比我当时着急地费力解释要好。

第二,在一根竿上有2人的问题时,说完这是1个2,我就直接问学生应该怎样列乘法算式,学生答,12=2,这个地方讲起来总感觉不是那么流畅,但是好像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去处理,那么到底该如何处理,于老师给了我们思路,可以先说后面的2根竿上的,3根竿上的,处理完之后再回过头处理1根竿上的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在处理3根竿上有几人时,

师:好,这是2根竿上的人数,下面,再摆一摆3根竿上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摆,巡视之后,让一名学生到台上来摆,其他学生认真看。

师:同学们你们跟他摆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根据我们摆的,3根竿上一共有多少人?

生:6人。

师:(教师分别指示3组小花)那一共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

师:那么3个2相加,该怎么列?

生:2+2+2=6

师:那么用乘法该怎样列算式呢?

生:32=6

师:口诀是什么?

生:二三得六。

师:真棒,二三得六,所以32=6(若学生答出23=6也是可以的)那现在老师问你,这里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若回答不出教师可强调一根竿上2个人,3根竿上6个人,引导学生说出2表示每个竿上的人数,3表示有3个竿)

生:2表示每个竿上的人数,3表示有3个竿。

当问到3和2分别表示什么的时候,没有几个学生能答得出来,我当时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师父点评之后我才知道,我放错了位置,我应该是说完乘法算式之后就接着问的,因为我问这个问题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根竿上2人,3根竿上一共多少个人?就是把3个2相加得到的,也就可以列32=6,以后再遇到一根竿有2人,几根竿就是几,乘2,显然我当时自己也不知道到底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第四,在陈述口诀的窍门的时候处理的特别乱,我是想通过乘法算式结果让学生看出来,每一个结果都要比前面一个结果大2,但是这个程序却放在了儿歌上,后来自己觉得不对,就又在乘法算式的结果上又来了一遍,所以处理的特别乱,显然我对课堂流程目的性掌握不是很清楚。

第五,在处理绿点问题时,引导错误导致许多学生列算式就列成了加法。我是告诉学生,一个线上一个2,4根线上的红灯笼,就是4个2相加,在引导到4个2相加其实就是42,但是在学生已经会的情况下,再去做过多的引导,则会把孩子误入歧途,反而让孩子不知所措。

第六,学生动笔算的时候很少。很多时间都是我在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其实很少,那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他就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得不到真正的进步。那这个课到底是学生在学还是我在往外讲,朝学生脑子里灌,就不得而知了。

其次,王老师也提了比较重要的两点:

第一,在学生活动的时候,教师缺乏应有的指导。整个活动就像走过场一样,学生来了走了,来了走了,教师和学生没有交流互动,学生和学生没有交流互动,让孩子去说,教师去指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就出来了,学生也比较有兴趣。否则就像在我的课堂上一样,孩子渐渐就失去了兴趣,按于老师的话说,孩子失去了配合的欲望,整个课堂只有我在说,本来应该很活泼的课堂,如此就变得十分晦涩,再加上有小棒,有些学生就自己玩起来了。

第二,习题的讲解太飘了,一直往前赶,没有使学生拿笔去练。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对时间不会掌控,讲解习题的时间就剩下10分钟,当时我就心慌了,不知道改如何处理习题了。就一直带着往下赶,习题中甚至出现了2次课下的时候自己去解决。

这所有出现的问题,于老师给出了最根本的原因。

作为一个教师,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自己去学习,而不是教师代替学生去学习。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我这整节课,抓学生抓得太紧,一点都没有放给学生。比如说张教导提出的板书太多问题,我自己觉得每一个地方都很重要,都去写,但是都是我自己去写,学生并没有跟着参与。如果我放开了,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带领着学生把2根竿、3根竿上处理完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教给学生自己去处理,可以给学生下发表格,同桌两人一个人摆,一个人去填写,期间教师指导,然后学生到台上展示,留下学生思维的痕迹。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那作为教师其实只是引导方向而已,学生能够掌控好属于自己的舞台。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专注活动教学,给孩子足够的活动空间。这里于老师讲到了吴亚萍教师的三放三收。所谓放,就是把数学问题放下去,使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所谓收,就是把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和相关信息收上来。一次放和收的过程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自然,较之以往教学中十分细碎的小问题而言,这里的问题是指大问题设计。一般来说,在一节数学课中设计三个左右的大问题比较适宜,这样教师在教学时间分配和教学处理上也显得比较从容和自如。而每一个大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就是一次放和收的过程,因此也就构成了数学教学过程的三个放与收的教学环节,简称为三放三收。说到教师放下去问题,于老师说到在我的课堂中,让学生发现口诀秘密的时候,提了一个问题,老师发现有些同学们非常聪明,他们没有重新摆,而是直接在原来摆的上面增加了2个小棒。来你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么摆?,提完问题后,没有学生举手,我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后来于老师说,这个问题太长,学生抓不到重点,而且你的问题等于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学习好的不去回答,因为他们觉得我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学习中等的没有自信不敢去回答,学习差的根本听不懂问题另外于老师还提到,板书方面,学生已经摆完小棒,我在画圆圈其实已经没有意义,这些图像只是留于学生视觉表象,下课擦了就没有了,不会在他的头脑中留下任何东西。

以上是老师给我的建议,老师给我提的宝贵建议,会激励我今后不断反思与补足。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