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学中不能随便“忽悠”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教学教学中不能随便...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小学教学教...

小学教学教学中不能随便“忽悠”

2012-03-28 收藏

“忽悠”源于北方一带的俗语,本字是“胡诱”,胡乱诱导的意思。经过大众媒体的不断传播演绎,“忽悠”一词已成为欺骗、糊弄人的代名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道”,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含义就是指传授正确的、科学的知识。可是,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不时会出现一些科学性的错误,造成了负面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去反思。

案例一: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有一些桃子,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好呢?

生:每人分得这些桃子的一半。

师:是呀,这样分很公平。

这里,教师为了让自己的语言更加通俗易懂,用“公平”一词来代替数学中的“平均分”这一重要概念。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意义,关键是要形成并掌握平均分的概念。教师将“公平”和“平均分”混为一谈,不规范数学术语的使用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将造成障碍。

案例二:教学“可能性”

师:为什么我们在抛掷硬币的时候,正面或反面向上的可能性并不都是二分之一呢?怎样才能证明每个面向上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呢?

生1:可以多抛几次试试。

师:每个小组抛掷20次,记录正面和反面向上的次数。

生2:老师,为什么我们小组正面向上与反面向上的次数相差很多?

师:你提出的问题很好,我们一起来观察各小组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生3:我发现抛的次数越多,正面向上或反面向上的次数就越接近总次数的二分之一。

师:是啊,虽然每个小组正面或反面向上的次数不一定是总次数的二分之一,但如果我们把各小组抛掷的次数加起来,就会发现正面或反面向上的次数就会接近总次数的二分之一。

经过这样的操作,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似乎“圆满”解决了。而事实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试验时,其语言存在很大的漏洞。这里的试验,应该是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地、各次之间相互独立地进行的一种试验。不同小组、不同学生抛硬币试验显然在很多条件上都不尽相同,这位教师却没有注意到或不知道这一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反而将概念进行了偷换,简单地将全班的试验数据进行了相加,堂而皇之地将学生的问题“忽悠”了。虽然看似得出的结论和理论上的数据相差不大,但却违背了随机试验的基本要求,不能作为验证正、反面出现的可能性均为二分之一的依据。

案例三:教学“三角形面积”

教学新课后,教师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有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6厘分和8厘米,斜边长为12厘米,求斜边上的高。”这道题粗看没有问题,但稍加分析便会发现,根据勾股定理,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5厘分、8厘米和斜边长为12厘米的直角三角形是根本不存在的。条件自身存在问题,却让学生去求结果,岂不是“忽悠”学生?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每个概念都有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每个定理、法则、公式都有条件制约其结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把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摆在首要位置。教师对重要的数学概念或规律的阐述,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表达要确切、简练,绝不允许有丝毫偏差,不应使学生产生误解;否则,一字之差,意义往往相去甚远,其结果则与我们的课堂期望背道而驰。例如,在表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时不能说成“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学生出现类似错误回答时,教师应及时追问:“像a+10这样的式子是方程吗?怎样改才能成为方程呢?怎样表述才规范准确呢?”引导学生在争辩中思考,在思考中争辩“等式”与“式子”的关系,发现判断方程的几个关键要素,从而既解决了方程的定义,又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高效,不仅需要拥有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还要有精当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能力并不是天生的,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长期实践,认真钻研数学教材,熟练掌握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语言进行教学,并不断总结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从而使学生全面地认识、理解和运用数学。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远离“忽悠”,真正地走进科学的殿堂。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