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6
收藏
一、动、静交替,讲、练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动、静交替,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平均分成2份、4份、8份;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4份;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一份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在以上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完成以下填空练习:
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苹果的(),单位“1”是()。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6份,每份分别是这个圆的()、()。
3、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0份,每份分别是这条线段的()、(),单位“1”是()。
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讲清单位“1”和自然数“1”的不同之处:分数中的单位“1”可表示一个物品,也可表示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堆沙子、一个班集体、一件工程等,被分的那个整体被看作单位“1”。再通过“平均分”和“不平均分”的比较,强调“平均分”的意义。通过以上操作、练习、讲解,使学生对“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作分数”这一定义有较为深刻、准确的理解。
二、通过知识迁移,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类化,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
例如,除法、分数、比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又使学生弄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虽然“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分数中的分数线,它们都可表示两数相除的关系,但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既可表示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也可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根据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解这三类应用题时,通过灵活转换,化难为易,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把一种农药和水按照1∶2500配成药水。在1000千克的水中,应放这种农药多少千克”这道题时,可用比、分数、除法三种方法解答:
用比例方法解:1∶2500=x∶1000x=0.4
用分数方法解:1000×(1/2500)=0.4(千克)
用除法解:1000÷2500=0.4(千克)
通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沟通这三类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初三数学线段的比家庭作业2016
2016浙教版初三数学弧长及扇形的面积教学计划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几十几减几(不退位)》教案
2016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三章概率质量检测题
备战2016中考数学一模复习重点:三角形的重心
2016高一数学指数函数函数奇偶性知识点
湘教版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模板:对数函数
2016高一数学知识点:集合
小学数学智力题练习:鸡兔同笼问题
关于小学生数学和倍问题公式大全
高一数学上学期知识点:幂函数
六年级数学听课反思 充分挖掘习题“潜能”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高中数学对数与对数函数知识点(高二必修)
北京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学期数学同步练习题:《乘法的初步认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
一年级上册数学《三个数的加减》练习题:浙教版
精选小学数学单位换算公式:六年级
高中数学指数与指数函数函数知识点(高二必修)
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圆锥的认识》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2016高一数学知识点:奇偶性
浙教版初三数学圆周角教学计划模板
小学三年级数学《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练习题:第一学期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教案
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意义》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智力题:使两个算式成立
浙教版一年级数学《9以内的减法》练习题:上学期
新课标五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