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30
收藏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
一、复习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减法不变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 (c0)(b0)
8.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数,即:a-(b-c)=a-b+c
9.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二、总结
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
三、解题思路。
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2.5 (2)3.212.525
(3)(444)25 (4)9999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复习课》教学设计
上下、前后、左右教学设计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5课时)
《表内乘法复习课》教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3课时)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6课时)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用数学”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7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5课时)
“金色的秋天——用数学”教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4课时)
《简单的排列》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6课时)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2课时)
位置教学设计
《准备课》教学设计(第1课时)
《10的加减法》教学设计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
“加法”教学设计
《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5课时)
《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第3课时)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准备课》教学设计(第2课时)
《摆一摆,想一想》教学设计
用数学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复习课》教学设计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第4课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