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全国小学数...

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

2016-06-24 收藏

2016年5月20日至22日,我们一行走进了第22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殿堂,走近了小学数学教育界各位名家大师,与他们零距离接触。两天半的时间,紧张又充实,大师们用独特的教学艺术、最前沿的教学理念为我们呈现了13节精彩的课堂,14个观点新颖的报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数学素养、文化底蕴、创新思想等,无不让人钦佩。来时我们带来的是困惑、不足和希望,走的时候,我们带着快乐、满足和憧憬。

一、真课堂,真功夫

与以往的观摩课相比,这次呈现的13节课堂没有一课有精美的课件支持,有的只是最朴素的投影,甚至只有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课堂褪去了华丽的外衣,真正地返璞归真,“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真课堂的背后折射出大师们的真功夫。

例如,贲友林老师的《平面图形复习课》一课,细致的课前谈话准备,干脆利落的开场导入,行云流水的总结和转折,一点一滴尽显功夫。贲老师凭借“教学敏感”善于倾听,细心接纳,真诚欣赏学生中各种不同意见。他用清晰的思路和谈锋导引着学生,使学生得以充分“畅所欲言”,与教师平等交流。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老师只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师生获得了“双赢”与 “互惠”。

刘德武老师,我非常敬重的老师,70多岁了,古稀老者,然一开口,话语如泊泊清泉,缓缓流入人心。《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练习课》课堂朴实无华,,练习步步深入,每个练习都是最基础知识的考察,连最基础的口算也很有针对性,四两拨千斤,运算之间的联系,数学方法的渗透等每个环节都是对教材的深入研读,数学知识体系全在老师心中,运筹帷幄,引导孩子深入探究,渗透学习方法,延伸数学思维。课后的报告,更是拨笋去皮,娓娓道来,详细说明练习的设计,如何调整,为何调整?真是:好题不怕磨。

二、研读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

黄爱华老师的翻转课堂《24时记时法》,从“计时”到记时”的研修,课堂聚焦“大问题”---人们为什么用24时记时法?掌控课堂核心,再到板书的梳理,都是对教材的通透研修,对知识体系的脉络了如指掌。课后报告非常实用,告诉我们调控课堂的4步,“请同学们听我说”“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谢谢大家听我的分享”,核心观点“好问题,成就好课堂”,课堂教学六步法,等等,献身说法,好用。

朱国荣老师的《分数是什么》也是深入分析教学中孩子经常出现的问题“分数表示数量关系和分数表示数量分不清”,针对这一问题,联系认识整数的教学,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从先认识分数表示一个数量,再到分数表示数量关系,辨一辨,议一议,画一画,说一说,整节课有学有思,有思有辨,突破了难点,突出重点;朱老师的这种研究方法,针对孩子困惑的问题,找寻同类知识教学,调整课堂教学,给我们一线教师如何研修教材做了很好的示范。

三、数学思维方法比数学知识更重要。

13节课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风格,每位教师自成一家,各不相同,犹如百花齐放,百家之言,但仔细聆听,可以发现他们课堂的共性---点拨孩子数学学习的方法,渗透数学学习思想,开启孩子数学思维,使我深深感受到:数学课堂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思维,如何进行数学思维,才是数学课堂的精髓。张冬梅老师的练习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及思考》,课堂引入从图到形到数,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算式,先让孩子猜想,再估一估,算一算,得出结论,验证自己得出的结论,就在大家觉得的乐滋滋的时候,课堂一下子出现反转,结论被打破,质疑,再探究,修正调整自己得出的结论;孩子在张老师的引领下,不停的思考,质疑,探究,调整,这不正是我们数学课堂所倡导和追求的吗?

张齐华老师的《会说话的百分数》演绎了另一种精彩,他幽默、风趣的语言,促进学生去交流、探索、理解、收获,课堂精彩来自学生。听后感叹原来百分数还可以这么上啊!张齐华直截了当,上课伊始就问:今天我们要学什么?你在哪见过百分数?你知道它表示的意义吗?讨论,汇报交流,呈现生活原型:分数来了,百分数也有了,那么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要使用百分数?百分数表示什么?读一读,议一议,说理由。整个课堂就是抓住“百分数表示什么?”这个主要问题展开,不多而精心设计的练习,呈现出生活中的百分数,“我是水货,你们也是水货”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百分数告诉我们什么,有关的知识由孩子自己说出来,在汇报、争议的过程中掌握了重点、理解了难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我喜欢张齐华的课堂。

四、情智课堂,情点燃知识。

徐长青老师的《统筹与优化》课堂关注孩子知识经验的同时更像是道德课堂,“感谢谁?感谢身边的人。”“改变环境与条件,才是最大的优化。”“需要才是最好的。”强震球老师的《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整节课都在和孩子们商量“难不难?你是怎样想的?“困难在哪里?”“我们怎么办?先研究什么?”罗鸣亮老师的课堂更是这样,一节《你知道吗?》从“2、3、5的倍数特征”引入,“你有什么困惑吗?你听懂了吗?他的问题比你的问题好,你知道好哪了吗?他知道上下联系着问。”“他的回答里面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道理?”每一个问题都激励着数学学习的热情,都引领着孩子们持续的思考。难怪孩子们说收获时,一名孩子认真地说道“以前我认为,背会公式,就能学好数学了,今天的这节课完全颠覆了我对数学的认识。”华应龙的综合实践课《阅兵中的数学故事》,处处诠释着“美”,感受着数学之美。我想,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重要的是大师点燃了孩子们的激情,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大概这就是大师的人格魅力吧。

很快,一节一节课结束了,我却第一次生出恋恋不舍的感觉,似乎很舍不得就这样分离,我忽然想起学生时代的自己看待老师,看待学习的眼光,教师的个人魅力对于听者而言影响是巨大的。

纵观这些大“家”的课,总的来说,他们站得高,看得远,想得透,语言风趣,师生互动和谐,带给学生和观众的的是享受。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未经打磨的钻石,只要我们给他以阳光他就能更加灿烂,把课堂还给孩子,让他们自然生长。身为一线老师的我们,会学着把这样完美的课堂演绎慢慢地渗透到自己的课堂里,让我们的学生都能爱上数学!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