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1
收藏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比例的意义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出示情境图,(课件演示 )
(1)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 2)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3)你们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4)写出它们的长和宽的比,求出比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教室里的国旗:(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说明:我们看到这两个的长宽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也可以这样表示:出示比例的分数写法。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在上面图中的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学生说出能够组成的比例。
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归纳发现的规律
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
4.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出示表格来比较。)比是两个数相除的式子;而比例是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是四个数。
教师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5.做一做。
完成课文做一做。
第1题。
(1)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2)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说一说
(4)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强调:本课主要利用求比值的方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2题。
(1)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6.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用1、2、5、10四个数写出所有的比例式。8个,并且找出写的规律。)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
三、作业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遵循由易到难,步步深化的教学规律,按照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学生思考--学生计算--教师总结--学生自主探究(反馈)的模式进行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分组分解法2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运用公式法3
初二数学教案: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第二课时)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用计算器求平方根4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勾股定理
初二数学教案: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2
八年级数学教案: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第二课时)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3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多边形的内角和3
初二数学教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第2课时)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多边形的内角和2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三角形的中位线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作图题举例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分式的基本性质2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作图题举例2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基本作图
初二数学教学设计:二次根式的加减法(第二课时)
初二数学教案: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立方根4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似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分式的乘除法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提公因式法2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比例线段(第2课时)
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菱形第二课时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