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4
收藏
进入,同学们都感到作业量增加,难度增大,但在数量庞大的作业题中,如何将分类细化,发现规律,查找漏洞,是能否在紧张的中取胜的关键之一。因此,本次把同学们在作业里出现的易混淆、易出错的几道例题进行分析比较,和同学们共同探讨。
例1
如图所示,AD、DC、CB分别切半圆⊙O于点A、E、B,且AD=3cm,BC=5cm,求直径AB的长度。
解:过点D作DF⊥CB于点F
∵AD、CB是切线
∴AD⊥AB,CB&perp 初中生物;AB
∴四边形ABFD是矩形
∴DF=AB,AD=FB ∴CF=BC-FB=BC-AD=5-3=2cm
又∵AD、DC、CB是⊙O的切线,由切线长定理可知
∴AD=DE,CE=CB ∴CD=AD+CB=DE+CE=3+5=8cm
∴在Rt△DCF中,DF=■=■=2■cm
∴AB=2■cm
本题是典型的运用切线长定理的例题,其中直角梯形垂直于底的腰是上下底之和,再结合作高这种辅助线的做法,最后运用勾股定理求出直径。
例2
如图所示,CD切半圆⊙O于点E,AB为直径,AD⊥CD,BC⊥CD且AD=3cm,BC=5cm,求CD的长度。
解:连接OE,过点A作AF⊥CB于点F
∵AD⊥CD,BC⊥CD
∴四边形AFCD是矩形 ∴DC=AF,AD=CF
∴BF=BC-CF=BC-AD=5=3=2cm
又∵CD切半圆⊙O于点E ∴OE⊥CD于E
∵AD⊥CD,BC⊥CD
∴AD∥OE∥CB,且AB为直径,O为圆心
∴点E是DC的中点
∴线段OE是梯形ABCD的中位线
∴OE=■(AD+BC)=4cm
∴AB=2OE=8cm
∴在Rt△ABF中,AF=■=■=2■cm
在做完例1后,同学们会认为例2和例1图形很类似,是同类题,但实际差别较大。例2中只有一条圆的切线,所以不符合切线长定理的条件,因此梯形垂直于底的腰不是上下底之和,而是运用了梯形中位线的知识求出圆的半径,再用勾股定理计算CD的长。
例3
相交两圆的半径为■和■,公共弦为4,求这两个圆的圆心距。
解:本题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公共弦AB与连心线O1O2交于点C(即O1O2=O1C+O2C)
∵O1O2垂直平分弦AB ∴AC=2
∴在Rt△AO1C中,O1C=■=■=■
∴在Rt△AO2C中,O2C=■=■=1
∴O1O2=O1C+O2C=■+1
九年级数学试题第三次月考卷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测试题
比例线段练习
二次根式测试
第一学期初三第一次测试数学试卷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初三数学12月考试卷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第三章证明(三)测试卷
二次函数单元测试试卷
初三上期数学期末复习题
二次根式及一元二次方程基础测试题
九年级数学试题第三单元检测卷
初三数学章节练习卷[上学期]华师大版
二次根式综合练习
初三几何同步测试——圆
初三数学月考试卷[上学期]华师大版
初三第一次月考试卷
九年级数学试题第一次月考试卷
湖州市南浔区2005年初三数学竞赛试卷
初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1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数学试卷
初三数学上第一次月考试卷
初三年级第三次月考数学试卷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数学综合练习卷二
初三第一次月考[上学期]
二次根式与一元二次方程
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复习题)
二次函数单元测试卷
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测验卷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