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3
收藏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会看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能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分析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具准备:
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流程:
一、引入
1、你知道你的身高和体重吗?
2、比一比你们小组谁最高,谁最重?
二、自学交流
1、统计小组内同学的身高、体重,完成统计表。
姓名 身高/厘米 体重/千克
2、讨论学习
(1)如果把以上统计表制成纵向统计图,你准备每格表示几厘米?
(2)能不能用最简洁、明白的方法,根据这组数据绘制统计图。
3、出示(每格代表10厘米、5厘米的条形统计图)分析:能不能明显反映数据间的差异?每格代表1厘米、2厘米的条形统计图能不能明显反映数据间的差异?哪一种太长?
(1)重点观察:每格代表2厘米、1厘米的条形统计图,要从这张图看出学生身高的差距只要哪些部分?(底下的名字与0,上面的一部分)那中间一部分怎么办?
(2)折叠的部分在图中怎样表示?
(3)出示制好的折叠式统计图:仔细观察,那一部分是折叠的,表示多少?与过去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在什么范围?
4、小结:什么时候要用折叠式条形统计图(数据比较大、数据相差比较小)
5、试一试,用这种简洁明白的方法制作以上同学体重统计图。
(1)从上面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取什么信息?
(2)(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正常值)比较:你能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下,哪些是在正常值以上?
三、展现提升
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达标测评
1、独立完成数学书P40页练习十第2题
(1)你得到哪些信息?
(2)图书室要购买一批新书,你认为应怎样购买?
2、完成数学书P41页第3题
(1)把统计图补充完整。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他们中谁最有可能入选校游泳队?
五、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课后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分析相应的信息。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3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7课时)
《表内乘法复习课》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1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2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复习课》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1课时)
《用三角板拼角》教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简单的排列》教学设计
《认识锐角、钝角》教学设计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4课时)
《观察物体、搭配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第3课时)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5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6课时)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上下、前后、左右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4课时)
“找规律”教学设计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复习课》教学设计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设计(第4课时)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设计(第3课时)
《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第1课时)
《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