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3
收藏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而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以往的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生活。
那么,如何把枯燥而脱离实际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呢?
挖掘素材,让生活数学化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事实上,世界上每一个空间或每一段时间里都有数与形的存在。
如果能从某些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数学因素,并充分利用,就能使学生化难为易地接受数学知识,进而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
1.创设情境,渗透数学知识。如在教学三年级的“小统计”时,我采用了小猫钓鱼的故事情节。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积木代替鱼,一块积木表示一条鱼。
谁的积木叠得最高,表示谁钓的鱼最多。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把统计中的知识进行了生活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相似类比,探索数学规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录像,从四季更换、周而复始,获得了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
接着,我启发说:“像这样的事例,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吗?”有的学生说:“每个星期,从星期一、星期二……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我接着说:“那么,数学中有没有‘循环’现象呢?请试算1÷3,14.2÷22。”在计算和讨论中,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循环现象,为“循环小数”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3.质疑问难,培养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时,课前我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开展调查活动。
通过调查,学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如果车轮不是圆的,车子还能行驶吗?会开得快吗?……
这样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仅要善于观察,还要勤于思索,大胆质疑,培养创新能力。
注重实践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用理论指导实践,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次质的飞跃。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实践第一”的观点,让学生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1.体验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完“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教室里有些桌椅松动了,谁能根据学过的数学知识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通过思考,觉得用学过的三角形的特性——稳定性,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顺势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来修理松动的桌椅。在实际运用中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创造意识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
2.模拟操作,提供实践情境。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在课堂上让一名学生到“商店”买6支铅笔,“售货员”告诉他一支铅笔2角钱,一名学生拿出准确的钱数来购买,另一名学生拿出2元钱让“售货员”准确地找给零钱。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对元、角、分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计算,同时还学习了售货员与顾客之间的礼仪,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活力。
3.开展小型研究,提高全面素质。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社会实践对数学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教师有责任教会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本领,而开展小型课题研究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可安排小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数学,回过头来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专题学习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在实际问题中,既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标,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生态园,数学的好战场
准确选取教学起点两法宝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教师的言行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有重要影响
试论作业设计的评价
在数学思维训练课中,注意运用迁移规律
让“成长树”伴随学生的成长
浅谈“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数学开放题——创新教学的切入口
浅析《课程标准》中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
针对学生实际 实施差异教学
用新课程理念关照当前的“简便计算”教学
教学以学生学习的需要为前提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于 “放”
“问题解决”和小学数学课程
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创造“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浅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开展自学探究活动 实践《数学课程标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德育问题
实施开放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落实“以人为本”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策略
打造永不消逝的数学童年
现代教育技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如何正确把握小学数学总复习教学
波利亚的解题训练与“题海战术”的辨析
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小学数学复习课新模式初探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