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2
收藏
课题二: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的例3—例5,练习十一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35+( )=65+( ) ( )+147=( )+274
56+74=( )+( ) a+200=( )+( )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的。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270+380=390+260 30+50+70=30+70+50
a+800=800+a
3.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计算完后,让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新课
1.教学例3。
给上面的复习题3加上一个已知条件“三班有49人”,问题改为“三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引出例2。
让学生读题后,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一班48人 二班50人 三班49人
共?人
提问:
我们在前面研究过,还应两个数的和一共是多少,知道用加法算。现在求三个班人数的和一共是多少可以怎样算呢?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
指名说第一种解法:先把一班和二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加上三班的人数。引导学生说出综合算式:(48+50)+49。强调说明,为了表明先算一班与二班人数的和,可以在48和50的外面加上小括号。
指名说出第二种解法:先把二班和三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加上一班的人数。引导学生说出综合算式:48+(50+49)。强调说明,为了表示先算二班与三班人数的和,要在50和49的外面加上小括号。
提问:
“这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
“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板书:(48+50)+49 = 48+(50+49))
“比较一下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都是三个数相加,左、右两边的三个数相同。)
“有什么不同点?”(加的顺序不同,等号左边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49相加;等号右边先把50和49相加,再同48相加。)
引导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
4
8、50和49这三个数相加,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49相加;或者先把50和49相加,再同48相加,它们的得数一样,也就是和不变。
2.再出两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加以概括。
(1)教师:我们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2+13)+14 12+(13+14)
先让学生算一算,看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
1
2、13和14这三个数相加,先把12和13相加,再同14相加;或者先把13和14相加,再同12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2)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320+150+230 320+(150+230)
让学生说一说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3.比较三个等式,突出下面三点:
(1)这三个等式中,左右两边各有几个加数?(三个加数)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都一样吗?
(2)这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3)再看右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据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提问:
“每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算式和等号右边的算式,加的顺序相同吗?但它们的和怎么样?”
“谁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完整地说一说?”
让几个学生试说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再看一看教科书第49页的结语。
4.用字母表示加法线结合律。
提问: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中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板书:(a+b)+c = a+(b+c)
“等号左边(a+b)+c表示什么意思?”(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等号右边a+(b+c)表示什么意思?”(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5.练习。
完成第50页上面的“做一做”题目。让学生把数填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哪个运算定律填写的。
6.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1)教学例4。
出示:480+325+75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共同讨论。
教师板书:480+325+75
= 480+(325+75) 指出应用加法结合律
= 480+400 计算时方框里的这一步
= 880 可以省略不写。
(2)教学例5。
出示:325+480+75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
学生试算后,讨论订正。
教师板书:325+480+75
= 325+75+480 指出应用加法交换律
= (325+75)+480 指出应用加法结合律
= 400+480
= 880
(3)比较例
4、例5。
让学生说一说例
4、例5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例4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只应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就可以使计算简便。而例5,要使325和75相加,必须先应用加法交换律把75调到480的前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然后启发学生说出例5也可以应用加法交换律把325调到480的后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使计算简便。
提问:
“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的哪些计算中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如果学生想不出,再指出:
“口算加法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如9+8怎么想?”9+8=9+(1+7)=(9+1)+7=17
“36+48怎么想?”36+(40+8)=(36+40)+8=76+8=84
“应用加法结合律不仅可以做口算加法,还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4)做第50页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一的第
5、
6、7题,做完后共同订正。
(1)第5题,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根据哪个运算定律来填数。
(2)第6题,要注意a+(20+9)=(a+20)+9这道题,看学生是否能判断出,这道题虽然有字母又有数目,但它仍符合结合律。
(3)第7题,要求学生先两道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加法结合律的。如37+8,先把37分成30+7,应用结合律可以先把7+8相加,再和30相加。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
8、
9、10题。
2015初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第一次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广西省2015初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5初一年级数学上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苏州市2015初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西城区2015初一年级期中数学下册测试卷1(含答案解析)
沈阳市2015初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西城区2015初一年级期中数学下册测试卷3(含答案解析)
杭州市2015初一年级期中数学下册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武城二中2015七年级数学期中上学期试题(含答案解析)
重庆市2015初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庄河二中2015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最新版2015初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邵阳市2015七年级数学期中上册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西城区2015初一年级期中数学下册测试卷2(含答案解析)
杭州市2015初一年级期中数学上册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本溪市2015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5初一年级数学下册平面图形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南京市2015初一年级数学期中上册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5初一年级期中数学下册整式乘法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5初一年级期中数学下册幂的运算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南阳市2015七年级数学期中上册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北京市东城区2015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5七年级数学下册期中规律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南通市2015初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陕西省2015初一年级数学期中上册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5初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次期中测试卷
鹤壁市2015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北师大版2015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四川省2015初一年级期中数学下册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河南省2015初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含答案解析)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