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环境成为课堂的“强磁场”_数学论文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让教学环境成为课堂的“...
首页>教学经验>数学论文>让教学环境...

让教学环境成为课堂的“强磁场”

2016-06-08 收藏

教学环境理论的研究表明,教学环境是课堂教学赖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学环境与教学活动诸要素之间都发生着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在一个和谐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能产生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本文就如何创建积极的非物质课堂环境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增强“吸力”——让教学活动生动有趣

1.活化教学素材的呈现形式

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此时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根据这一特点,教师要善于运用相应的手段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这种学习背景中蕴含着数学知识,并与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经验性知识相关联。这种生动具体的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又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低年级教师可以把动画、童话、故事、游戏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课堂,也可以创设有一定主题和角色的社会化游戏。中高年级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如学习了概率问题后,可让学生分析摸奖、买彩票中奖等概率问题,运用统计表分析地方经济增长状况。

2.组织学生有效参与数学活动

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儿童开发智力的第一位有效的方法。”数学活动把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学生比较容易接近和理解,同时还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如教学“认识梯形”时,在揭示梯形的概念后,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变梯形”的活动,要求在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纸片上各剪一刀变出梯形。通过活动既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3.善于创设“愤”“悱”情境

教师要巧设悬念,造成学生欲知未知、欲言不能的“愤”“悱”状态,并在此状态下加以引领,促进问题得到解决,即“启而得发、引而顿悟”。在经历“顿悟”的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到柳暗花明的成功感觉,同时让心智随之得到提升。如教学“2和5的倍数”时,先让学生在“□4”的方框内填数使其成为2的倍数,在“□0”的方框内填数使其成为5的倍数,完成后问学生有什么发现?学生说□内填1至9的自然数都可以。接着让学生试一试:在“□3”的方框内填数能否成为2或5的倍数?这时学生便产生了疑问,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于是教师抓住契机,启发学生猜想: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可能与什么有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出2和5的倍数的特征。

4.重视运用语言艺术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但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仅仅是为了交流思想,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数学教师应熟练地掌握并应用数学术语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系统性、启发性和教育性,还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示范性。小学教师不但要能熟练地运用有声语言,还要能恰当地使用无声语言,如

眼神、手势、表情、姿态等。恰当地运用无声语言,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辅助有声语言,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如上课开始时,教师面带微笑,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然后环视全班同学,直到每个学生都注视教师后,再还礼请同学坐下,这样一节课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消除“斥力”——让教学过程和谐高效

1.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空间。这个空间的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教师要注重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建立相互尊重的融洽师生关系,巧妙地将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看图找关系”时,在看过了教材中的几个图表后,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我能自己画一个图表,表示您一天的工作 情况吗?这位老师马上回答:当然可以啊!你们现在就来个比赛,看看谁设计得最恰当!有了教师的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整堂课也因为有了师生共同平等的参与而显得更加和谐了。

教师要把爱撒向每一个学生。课堂上,运用不同的方式激发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特别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应给予热情、耐心的帮助,让学生轻松越过学习中 的障碍;在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发现、体验时,给予客观的评价、热情的鼓励,珍视学生的点滴收获与进步。总之,良好的学习氛围带给学生温暖和鼓舞,带给学生心理安全和自由,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真实地表现自己,这样学生的潜能和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2.排除各种无效信息对教学的干扰

(1)防止媒体对教学产生副作用。课堂气氛活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热闹”。教师片面地追求“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壮观场面,反而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媒体运用要适度、恰当和有效,它必须服从、服务于课堂教学。如,一位老师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仅导入这一环节就“热闹非凡”,首先是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美丽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9只小鸭子在河里嬉戏,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在桥上数鸭子。这时音乐响起、灯光齐亮,教师伴随着音乐唱起了《数鸭子》,边唱边舞,学生也随着歌声在左摇右晃。接着,播放了“淘气和笑笑的对话场面”,紧接着还动用了实物投影仪演示……可谓应有尽有。虽然学生情绪十分激动,但他们关注的不是数学知识,而是“感人场面”,真是得不偿失。

(2)巧妙处理课堂出现的意外。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事而打乱教师预设的教学计划。处理课堂出现的意外,需要教师的素养与机智。当这些“意外”得到妥善处理后,可以减少时间消耗,增加课堂的有效生成,成就课堂的高效率。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课时,正当教师准备开讲时,下面就有同学在嚷:“老师,xx肚子痛,还在上厕所呢,他让我请一会儿假!”其他学生听了,一下子都笑了。这时教师随机应变反问道:“一会是多久呢?”那位叫嚷的同学顿时哑口无言。随后教师又不慌不忙地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就让我们等这位同学一会儿时间吧!如果要计算这一会儿你们说应该使用什么时间单位最恰当呢?”同学们一听,议论纷纷,有的说用分钟,

有的说用秒。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电子钟,说:“现在就让我们用电子钟给这位同学计时吧!”于是,“1秒、2秒、3秒……”当同学们数到第46秒时,这位同学才匆匆走进教室。在大家善意的笑声中,了解了“秒”的概念,也激起了学习的兴趣。可见,意外虽然不可预料,但可以有巧妙的应对策略。

三、保持“张力”——让课堂秩序活而不乱

1.有效组织和调控教学活动

课堂秩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建立与新的学习方式相匹配的规范,合理组织和调控教学过程,引领学生在张弛有度、动静结合的课堂秩序中生动活泼地学习。如进行“可能性”教学时,一位老师安排了贴图游戏。游戏规则如下:全体学生每人一个图片代表球(红、黄、绿三种颜色中的一种),用三个长方形代表三只口袋,学生依次将图片按要求贴在相应的长方形里。如下图:

像上例,如果让全班学生一窝蜂地拥上讲台贴图,势必造成一片混乱,而那位老师安排学生分组上台,贴好后进行适时评价再继续活动,就达到了“活而不乱”的境界。

2.追求“无痕”的课堂管理

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做到“无痕”管理,也就是说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可通过手势、眼神等体态语进行提醒,或者把组织纪律与上课内容结合在一起,

请思想开小差的同学回答问题等。总之,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做到不打断上课的内容,不破坏课堂的教学气氛,尽量做到一气呵成地上完一节课。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