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平行线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平行线

平行线

2013-07-01 收藏

平行线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线,初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2.培养学生操作的初步技能.

3.渗透分类的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

教学难点

1.理解“同一平面”.

2.会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板书:同一平面 两条直线)

2.学生摆小棒.

利用手里的小棒,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每两根为一组,请你用这些小棒摆一摆,看看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你能摆出几种情况.两个同学一组可以互相合作、互相商量.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平行线的概念.

1.出示下列图形.

2.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

3.持不同分类方法的同学进行辩论.

4.教师小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

5.教师讲解:

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板书课题:平行线)

6.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

7.教师出示长方体:

教师提问:这两条直线延长后相交吗?它们是平行线吗?

8.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给重点处加标记)

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

9.播放视频“平行线举例”.

10.出示练习:下面各图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

(二)教学平行线的性质.

1.出示图形:

教师提问:你们所说的宽度是指哪一条线段?(板书:平行线间的距离)

2.教师小结: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是平行线的一个重要性质,这一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实践操作.

(1)利用若干小棒摆,变换不同位置、方向,使它们互相平行.

(2)小组合作:利用两根皮筋,使它们互相平行、两个小组合作,使其两两平行.

三、画平行线.

1.学生自学:平行线的画法(见第133页),并尝试画出一组平行线.

2.演示视频“平行线画法”.

3.教师小结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4.探索与尝试:你还有其他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四、质疑小结.

1.让学生看书并提出疑问,组织学生解疑.

2.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小结:①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②性质: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③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34页第1题.

检验下面的各组直线,哪组是平行线,哪组不是平行线?

完成第134页第2题.

检验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两条线段是平行的.

完成P134页第3题.

用直尺和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两条平行线.

4.判断.

①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②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③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一定互相平行.( )

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叫做平行线.( )

六、拓展练习.

和1号棱平行的有哪些棱?还有哪些棱互相平行?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摆长方形或正方形

活动目的

巩固垂直概念

学生准备

火柴棍(一盒 )

活动过程

按老师要求摆长方形或正方形,看谁摆的快、规范.

①用4根,摆一个正方形

②用6根,摆一个长方形

③用10根,摆一个长方形

④用12根,摆一个正方形

画场地

活动目的

1.巩固平行线的画法.

2.学会应用平行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活动要求

在操场上画一个立定跳远的场地,同学们分组,可以为每个组画一个场地,比比看哪一组画出的最标准.(形如下图)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