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2
收藏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
(1)(-2.6)+(-3.1); (2)(-2)+3; (3)8+(-3); (4)(-6.9)+0.
2.化简下列各式符号:
(1)-(-6); (2)-(+8); (3)+(-7);
(4)+(+4); (5)-(-9); (6)-(+3).
3.填空:
(1)______+6=20; (2)20+______=17;
(3)______+(-2)=-20; (4)(-20)+______=-6.
在第3题中,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在小学里就是减法运算.如______+6=20,就是求20-6=14,所以14+6=20.那么(2),(3),(4)是怎样算出来的?这就是有理数的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认识时间的复习》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1.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1.加法 第3课时》课后感想体会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观察物体的复习》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6.整理和复习》课后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2.减法第4课时》教后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的复习》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4.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7.用数学 练习十四》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2.练习九》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4课时》教后记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2.减法 第3课时》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2.减法 第1课时》课后感想体会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4.练习八》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5课时》感想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第1课时》教后反思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2.组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总复习课程概述与课时安排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2.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表内乘法的复习》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1.加法 第1课时》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1.排列》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1.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2.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教案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米和厘米 角和直角的复习》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3.认识线段》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观察物体的复习》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1.7的乘法口诀》教案板书设计教学设计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