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20
收藏
教学内容:教材第82~83页例1、例2及“想想算算”,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初步掌握,并能应用这种关系,学会用减法验算加法,进一步提高验算加法的能力。
2. 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口算
40 + 20 = 30 + 53 = 15 + 72 =
60 – 40 = 83 – 30 = 87- 15 =
60 – 20 = 83 – 53 = 87 – 72 =
提问:每一组第一道都是加法,反过来可以得到几道相应的减法题?
2、导入 新课
加法算式里各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加法、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第(1)题图。
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怎么列式?(板书加法算式)
老师板书: 30 + 20 =50 ( 千克)
加数 加数 和
提问:这个算式里,什么数是已知的,什么是求出来的?
从这个算式里可以看出,“加数 + 加数 =和”在算式右边板书:和 =加数 + 加数
(2)出示例1第(2)、(3)的图。
第(2)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 -20 =30 (千克)
第(3)题的图是什么意思?怎样列式?板书:50 -30 =20 (千克)
(3)第(2)、(3)题分别与第(1)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讨论得出:第一个加数 =和 - 第二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 =和 - 第二个家数
小结:求一个加数计算时都用和减另一个加数。
板书:一个加数 =和 - 另一个加数
让学生齐读
1、“想想算算”第1题。
(1)这道加法里,哪两个数是加数?和是多少?
(2)让学生填得数,然后口头回答得数。
2、教学例2。
(1)过去验算加法算得是不是正确,都是用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重新算一遍的方法。现在学习了后,知道了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就可以应用这一关系来验算加法。
(2)出示例2
提问:怎样列式?(板书竖式)怎样计算?求出的数叫加法的什么?(和)根据上面,和减一个加数,应该等于什么?可以怎样列式验算?我们可以用算出的和423减一个加数75,看看得多少。板书算出得数348。
提问:算出的得数与那里的数一样?说明前面的加法算得是正确的,在横式上写出和。
提问:这道题是怎样验算的?还可以怎样用减法验算?
1、 “想想算算”第2题。指名板演,其余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小结:对加法的验算可以用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也可以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的方法验算,用哪种方法方便就用那种方法验算。
三、课堂练习
1. 做练习十六第1题。学生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 做练习十六第2题。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3. 做练习十六第4题。
4. 布置作业 练习十六第3题。
在“对话”中打磨有效的教学设计
改善课堂提问的策略
盐城市小学数学“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发言摘要
打准数学教学中“度”的节拍
网络环境下教师校本教研的思考
数学教学中的“反教育”现象刍议
在推敲中生成教学智慧
小学生数学理趣培养初探
指导学生记数学课堂笔记的理性思考
学生的错误 教学的契机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坚守诚信的数学教学
如何走出估算教学的误区
在“评价与反思”中前行
捕捉动态生成 绽放课堂精彩
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初探
打造真实的数学课堂 让课程改革远离“浮躁”——实践新课程的反思与感悟
我的一节公开课——谈对统计教学的认知
观察课堂 反思教学——例谈教学反思的切入点
警惕“家常课”的教学失衡
让数学主动拥抱其他学科
追寻教学的起点
潜心研究 准确把握 扎实教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有效性
谈小学数学课堂口头评价的作用和操作艺术
让40分钟体现课堂教学的价值—关于数学情境创设的失误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浅谈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数学教学:如何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数学的旋律 在学生指尖上跳跃——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