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 《8加几》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1.9.2 《8加几》...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1.9.2...

1.9.2 《8加几》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

2013-06-16 收藏

1.9.2 《8加几》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P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进位加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计算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和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难点是进一步掌握“凑十法”,理解8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思路:

 

本节课,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出发,设计教路为:基本训练 搭桥铺路——创设情境 造成悬念——动像启发 探究规律——乐中提高 形成技能。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搭桥铺路

 

1、口算:3可以分成2和( ),5可以分成2和( ),7可以分成2和( ),8可以分成2和( ),9可以分成2和( )

 

2、听算:(开火车)

 

8+( )=10 8+2+1= 8+2+3= 8+2+5= 9+2= 9+8= (最后两道题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二、创设情境,造成悬念

 

教师:今天,老师讲一个“猴子摘桃子”的故事。从前,在花果山上住着一只聪明的猴子。有一次,白天它摘了8个桃子,晚上又摘了7个桃子。这个猴子很快就算出了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同学们,你们比猴子还要聪明,谁知道猴子是用我们学的什么方法来计算的吗?(凑十法)复习“凑十法”的步骤:一想,二分,三加。

 

三、动像启发,探究规律

 

新课的教学按分层渐进的方法进行。

 

第一层次:教学例一“8+3”

 

(1)分步出示牙刷盒及牙刷

 

这一例的教学,教师主要进行动像演示,辅以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学时,先出示牙刷盒里放着8只牙刷,再出示牙刷盒外面的3支。问:要求一共有多少只牙刷,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教师板书:8+3= ,再问:8加3应该怎样算?

 

(2)通过加法算式讲解“凑十”的过程。

 

教师:8加3的算法也和9加几一样,用“凑十法”计算,谁知道第一步想什么?(8加几凑成10),第二步想什么?(把3分成2和几)第三步想什么?(8加2得10,10再加1得11)。

 

第二层次:教学“8+7”

 

这一例让学生再通过动像图感知“凑十”的过程,并在感知后训练学生的口述技能。

 

(1)出示桃子图,提问:左边有几个桃子?右边有几个桃子?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板书:8+7=

 

(2)学生独立想想怎么算?

 

(3)请学生小组派代表口述“8+7”的计算方法:用凑十法,看8想2,因为8+2=10,所以把7分成2和5,8+2=10,10+5=15,同时教师移动7个桃子中的2个桃子和8个凑成十,再进一步点拨:刚才我们把这些桃子分成三部分,8个、2个、5个,如果把7分成3和4,行吗?(不行,因为8和3,8和4不能凑成十)

 

第三层次:教学“8+8”

 

这一例由学生四人一组合作边操作学具边讨论算法,发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间的协作精神。

 

(1)指定8个男生和8个女生分左右排成两排演唱儿歌,其余同学打拍。唱毕,教师提问:老师的左边有几个男生?右边有几个女生?求一共多少个学生怎样列式?学生列出算式:8+8=

 

(2)学生前后四人合作边摆小棒边说说算算教师半扶半放,巡视指导。

 

(3)紧接着鼓励学生观察前三例的计算方法,把分散的知识综合起来,自己探索出8加几的计算规律。即:把8凑成10,要把另一个数分成2和几,先算8加2得10,算10加几得十几。学生由以前的一个一个的数着加,到发现新的算法,这正体现出学生思维的创新。

 

第四层次:让学生通过摆小圆片算出得数,再到脱离图和学具操作计算得数。

 

(1)动手摆小圆片算出"8+4”的结果。

 

(2)想一想:8+5= 8+6= 8+9= 怎样想很快说出得数?

 

四、乐中提高 形成技能

 

练习的目的在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和拓展新知。为此,从两方面设计练习:

 

1、为了巩固新知,进行了基本练习,完成P91页“做一做”第1、2题。

 

2、为了强化新知,形成技能,进行了游戏练习:

 

(1)在数学医院里,数学医生给数学病人治病。

 

8+8=8+3+5=16 8+5=8+1+4=14

 

(2)找朋友:(放《找朋友》录音歌曲)

 

(3)接力赛。

 

(4)放鞭炮:

 

今天我们用“凑十法”学会了“8加几”的加法,为了表示庆祝,老师为小朋友特制了“一串鞭炮”,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一个个地放,看谁放得响,算对了大家齐说一声“叭!”,算错了大家齐说一声“扑!”,并再换一位放,直到放响为止。

 

[课后小记]

 

本节课,通过基本训练,使学生动脑、动口,活跃学生的思维,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通过创设故事情境,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分层渐进法在动像启发中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后通过音乐渲染、游戏活动等形式把课本上的练习综合处理,当堂解决,让学生享受到计算的乐趣。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