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几何探索题巡视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几何...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中考数学二...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几何探索题巡视

2016-04-27 收藏

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几何探索题巡视,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中考数学二轮复习:几何探索题巡视

探索类问题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重点,不少省市还作为压轴的大题。笔者研究了各地中考试卷,对命题特点、解题方法做了一些探讨。本文以中考题为例说明之,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一、实验型探索题

例1.等腰三角形是我们熟悉的图形之一,下面介绍一种等分等腰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如图1,在△ABC中,AB=AC,把底边BC分成m等份,连接顶点A和底边BC各等分点的线段,即可把这个三角形的面积m等分。

图1

问题提出:任意给定一个正n边形,你能把它的面积m等分吗?

探究与发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从简单问题入手怎样从正三角形的中心(正多边形的各对称轴的交点,又称为正多边形的中心)引线段,才能将这个正三角形的面积m等分?

如果要把正三角形的面积4等分,我们可以先连接正三角形的中心和各顶点(如图2(1)),这些线段将这个三角形分成了3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再把所得到的每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4等分,连接中心和各边等分点(如图2(2),这些线段把这个三角形分成了12个面积相等的小三角形);最后依次把相邻的3个小三角形拼合在一起(如图2(3)),这样就能把这个正三角形的面积4等分了。

图2

(1)实验与验证:仿照上述方法,利用刻度尺在图3中画出一种将正三角形的面积5等分的示意图。

图3

(2)猜想与证明:怎样从正三角形的中心引线段,才能将这个正三角形的面积m等分?叙述你的分法并说明理由。

(3)拓展与延伸:怎样从正方形(如图4)的中心引线段,才能将这个正方形的面积m等分(叙述分法即可,不要求说明理由)?

图4

(4)问题解决:怎样从正n边形(如图5)的中心引线段,才能使这个正n边形的面积m等分?(叙述分法,不要求说明理由)

图5

分析:这类问题的特点是先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范例,然后要求解答一个类似的问题,最后将结论或方法推广到一般情况。这类问题文字较多,首先应弄清楚哪些是范例,哪些是要求解答的问题,然后详细阅读范例,从中领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解决问题。

解:(1)先连接正三角形的中心和各顶点,再把正三角形各边分别5等分,连接中心和各分点,然后将每3个相邻的小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可将正三角形的面积5等分了(图略)。

(2)先连接正三角形的中心和各顶点,再把正三角形各边分别m等分,连接中心和各个分点,然后把每3个相邻的小三角形拼合在一起,即可把这个正三角形的面积m等分了。

理由:每个小三角形的底和高都相等,因此它们的面积都相等,每3个拼合在一起的图形面积当然也都相等,即把正三角形的面积m等分。

(3)先连接正方形的中心和各顶点,然后将正方形各边m等分,连接中心和各分点,再依次将相邻的4个小三角形拼合在一起,这就把这个正方形的面积m等分了。

(4)连接正n边形的中心和各顶点,然后将这个正n边形各边m等分,再依次将n个相邻的小三角形拼在一起,这就将这个正n边形的面积m等分了。

二、操作型探索题

例2.已知线段AC=8,BD=6。

(1)已知线段ACBD于O(O不与A、B、C、D四点重合),设图6(1)、图6(2)和图6(3)中的四边形ABCD的面积分别为S1、S2、S3,则S1=_________,S2=_________,S3=_________;

图6

(2)如图6(4),对于线段AC与线段BD垂直相交(垂足O不与点A、B、C、D重合)的任意情形,请你就四边形ABCD面积的大小提出猜想,并证明你的结论;

(3)当线段BD与AC(或CA)的延长线垂直相交时,猜想顺次连接点A、B、C、D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题(1)实际上是将BD沿AC由下向上移动,计算BC在不同位置时四边形ABCD的面积,再观察计算结果。题(2)是AC沿BD左右移动,计算四边形ABCD的面积,再观察计算结果。题(3)是在更一般的情况下探索规律。这种由浅入深的探索方式是中考探索类问题的特点。

解:(1)24 24 24

(2)对于线段AC与线段BD垂直相交(垂足O不与点A、C、B、D重合)的任意情形,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定值24。证明如下:

显然,

(3)所围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仍为24。

三、观察猜想型探索题

例3. (山西省)如图7,正方形ABCD的边CD在正方形EFGC的边CE上,连接BE、DG。

图7

(1)观察并猜想BE与DG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图7中是否存在通过旋转能够互相重合的三角形?若存在,请说明旋转过程;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分析:证明题是直接给出结论,要求寻找结论成立的理由,而这一类探索题是题目没有给出结论,要求自己下结论,并证明结论成立。这就要求有较强的观察猜想能力。

解:(1)BE=DG,证明如下:

在Rt△BCE和Rt△DCG中,BC=CD,CE=CG,

△BCE≌△DCG。故BE=DG。

(2)将Rt△BCE绕点C顺时针旋转90,可与Rt△DCG重合。

四、图形计数型探索题

例4.如图8,在图(1)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有4个,在图(2)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有7个,在图(3)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有10个,,则在图(n)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有_______个(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

图8

分析:这类图形计数型探索题有线段计数、射线计数、角计数等。解这类题首先要通过几个具体图形寻找规律,然后写出公式,或称一般表达式。解题的关键是找规律。

解:图(1):1+1图(2):1+2图(3):1+33=10。

所以图(n)中有1+3n个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应填3n+1。

五、其他类型探索题

例5.如图9,已知AC、AB是⊙O的弦,ABAC。

(1) (2)

图9

(1)在图9(1)中,判断能否在AB上确定一点E,使得AC2=AEAB,并说明理由;

(2)在图9(2)中,在条件(1)的结论下,延长EC到P。连接PB,如果PB=PE,试判断PB和⊙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分析:一般的探索题是由特殊到一般,探求结论的普遍性,而这道题是两个小题互相独立,只是基本图形相同。题(1)是作出满足线段关系式的图形,题(2)是判断图形中的一些线段的相互关系。

解:(1)作法有多种,这里举一例。如图10,在⊙O上取点D,使 = ,连接CD交AB于点E,则有AC2=AEAB。连接BC,显然△ACE∽△ABC,则AB:AC=AC:AE,故AC2=AEAB。

图10 图11

(2)如图11,过点B作⊙O的直径BF,连接CF、BC。可以证明PBC+FBC=90,即PBBF。所以PB是⊙O的切线。

查字典数学网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