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5
收藏
2.5.2 认识人民币|人教课标版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二册第46页、47页、48页及练习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2、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认识单位是角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教学难点:理解元、角间的进率关系及互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人民币、物品若干件。
学具准备: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一只玩具,让学生猜一猜它是用多少钱买来的。教师:像刚才同学们说到的钱就是我们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叫人民币。
2、教师:请你说一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
3、课件出示第46页的主题图。
①、购物图。教师:小朋友和妈妈在干什么呢?我们买东西要不要用钱呢?
②、教师:再看看这位小朋友他在干什么?(对,买车票也要用到钱。)
③、教师:钱除了可以买东西,我们还可以把它怎么样呢?(出示第3幅图),(对,存起来。)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存钱的习惯呢?有钱有什么用呢?我们可以把爸爸妈妈给我们的零花钱存起来,办更有意义的事,比如说买好书、买学习用品、献爱心等。我们从小要养成不乱花钱,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4、教师:看来,人民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课件全面出示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的品种,使学生对我国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教师: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些人民币的面值各是多少?
⑴、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元、角、分。说明: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常用单位。
⑵、教师: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么多种面值的人民币?(如:颜色、大小、图案、图案中的数等。)课件出示人民币上的国徽,提问:“知道这是什么吗?”渗透思想教育:在人民币上,国徽代表我们的祖国,我们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所以我们不要故意损坏它。
⑶、小组合作:请同桌的小朋友拿出学具人民币,在小组内摆一摆,认一认,说说它们的面值各是多少。
⑷、教师手中拿着人民币,让学生再认一认它们的面值各是多少。
⑸、教师:同学们看,桌面上这么多零零散散的人民币,多不整齐。老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这些人民币按规律进行分类。你们想怎么分就怎么分。
六人一小组进行交流、汇报:
①、按单位分:元、角、分
②、按质地分:纸币、硬币
③、按新版、旧版分。
④、按数大小分。
请各小组派一代表到展台上展示。
⑺、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47页,观察、比较我们刚才在摆弄的人民币和书上的人民币有什么不一样?(课件显示)
老师说明:像这样,在人民币的下角有一道红色斜线,这样叫样币,是不可以用来买东西的。
唱游活动--歌曲《一分钱》。
2、教学例2。
⑴、教师出示一张2角币。提问:老师手里拿的是面值多少的人民币?用1角硬币来换老师手里的2角币,你应该用几个呢?哪位同学想来试一试呢?(师生互换)
⑵、教师出示一个5角硬币,提问:可以换几个1角硬币?让学生先在组内互换,再上台跟老师换。
⑶、教师出示一个1元硬币,提问:你应该拿几个1角的硬币才能换老师手中的1元硬币?先在组内互换,再跟老师交流。
教师重复上述过程,先在左边摆一个1元的硬币,再在右边将10个1角硬币摆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得出:1元=10角(板书)。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教师出示1张1元币,指名学生跟老师换;再出示1元纸币,让学生用5角硬币来换。最后,老师出示一张价值5角钱的卡片,提问:你得拿几张1角和几张2角才能买到它?(学生讨论后上台买。)看看有几种换法。
2、完成"做一做"的第2题,课件显示四种商品,让学生带着1元钱上台买,要求把1元钱用完。
四、知识应用,体验生活。
教师:这里有个“小小商店”,欢迎小朋友们带着刚学到的知识一起来买东西!
1、出示实物及其单价,由3名学生当售货员,学生自由进行购物。
2、活动采访。
五、全课总结。
1、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发现呢?
2、看人民币质疑。
六、作业设计。
练习九 第1、2题。
[教学设计]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提高文化素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自由与快乐还给学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争在课堂上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和创作性,我对“认识人民币”这一教学内容做了这样的安排:
1、体现“四主”意识,实现两个“转变”。
本课的设计立足于体现“四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
实现两个“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①动手操作学习。在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和换钱游戏的环节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能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进而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索,并在参与过程中形成知识。②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全教学过程。在认识各种面值人民币这部分里,人人参与认知,让学生感知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在换钱游戏和实践活动中,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2人一组或6人一组。而此时教师成了学生的合作者、指导者。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2、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①、导入新课部分,由教师出示一只玩具,并让学生猜一猜它是用多少钱买来的。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人民币。最后,通过课件出示第46页的主题图,让学生从中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人民币地方,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②、换钱游戏:通过师生互换、生生互换,使学生掌握元和角之间的简单计算。
③、实践活动:第一层开放题:“做一做”的第2题。让学生带着1元钱买东西,既要把1元钱用完又要买到跟其它同学不一样的商品。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多重思维。第二层"小小商店":通过模拟购物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换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3、在活动学习的过程中,视机渗透品德教育。
①、在导入新课的部分,利用“存零花钱”这一环节向学生渗透了让学生养成不乱花钱、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另外,教育学生存零花钱可以用来买好书、买学习用品、可以捐给有困难的小朋友,献爱心等。
②、在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引出“国徽”,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
③、在课间活动里设计了《一分钱》这首歌,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拾金不昧、不贪心的好孩子。
④、在“小小商店”的环节里,向学生渗透了在购物时要形成讲文明、守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本课所设计的各种教学环节里,紧紧围绕“认识人民币”展开,力争体现新课标。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有价值的数学。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评析〕
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知识,这是本节课的教学思想。
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善于营造生动的学习情景。
教师善于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学到数学。教师既善于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恰当地为学生创设一些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用数学意识。
2、善于提供探究与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以学生的观摩、发现、实践、交流为主,教师只作适时引导,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贯穿于整个课堂。
3、善于有机进行思想教育。
适时的思想教育,也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教师善于挖掘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人民币的认识,进行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拾金不昧、奉献爱心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年级数学有几棵树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实践活动:大家来锻炼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一位数 相应的减法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搭积木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不退位)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乘车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三章 整理与复习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十几减9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四
小学一年级数学摘果子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读数 写数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有几辆车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十几减5、4、3、2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你说我摆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三
小学一年级数学左右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减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有几支铅笔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测试题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玩具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可爱的校园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人民币的认识教案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十几减7教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