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平面图形的转换|人教课标版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2.3.2 平面图形的...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2.3.2...

2.3.2 平面图形的转换|人教课标版

2013-06-15 收藏

2.3.2 平面图形的转换|人教课标版教学目标

 

1.创设探究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它描述出来。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课件,做好的风车等。学生准备各种平面图形,毛线(绳子),吸管,铅笔等。

 

教学设计: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咱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让我们用掌声将它请出来!

 

计算机演示:小鸡豆豆自我介绍:我叫豆豆,是图形王国的向导。如果你想到图形王国去游玩,就得先说一说图形王国里面有哪些图形是你学过的?

 

(学生回答,计算机演示。引出四种平面图形。)

 

师:这些图形,已经是我们熟悉的朋友了,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将它们进行转换。

 

板书课题:图形的转换。

 

动手操作,感知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计算机演示:豆豆送来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瞧!豆豆给我们送来了什么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

 

师:你们说,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几条边呀?(四条。)

 

计算机演示:四条边分别闪烁,变色。

 

师:好!请大家先拿出长方形的纸,我们一道来摸摸长方形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再拿出正方形的纸,摸摸它的四条边。(师生同步操作。)

 

接着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两组对边。

 

师:好!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豆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计算机演示:

 

豆豆: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师:你们谁知道?(指几名学生口答。)

 

师:他们说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分组来动手找一找,比一比,说一说。

 

2.合作交流。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师:大家看一看,红盆中都有哪些东西?(毛线、直尺、笔。)待会儿,你们在找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的时候就可以用它。当然了,如果你有别的方法,不用这些东西也可以。

 

(学生操作、探究、交流,教师指导。)

 

(反馈结果。)

 

师:谁愿意把你找的结果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就说什么。你说哪个图形?

 

探究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大家用很多方法知道了长方形的长边和长边一样长,短边和短边一样长。也就是说长方形对边相等。

 

板书:对边相等

 

师:还知道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

 

板书:四边相等

 

师:现在,豆豆要来考靠大家。

 

1.长方形转换成正方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

 

师:你能将这个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拿出长方形纸试试看。把你的方法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

 

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学生边做边讲。)

 

2.正方形转换成三角形。

 

(出示一张正方形纸。)

 

师:怎么样才能将这个正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呢?你来试试看!

 

(学生边做边讲。)

 

3.圆转换成正方形。

 

(出示圆和正方形。)

 

师:圆和正方形是一对好朋友,你想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圆变成正方形吗?好,我们先来看看书上的方法。看明白了,就可以动手来折一折、剪一剪。

 

(学生操作。)

 

4.不规则图形转换成规则图形。

 

师:蓝色学具盆里,还有很多不规则图形,拿出来看一看,能不能将它们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学生操作,反馈。)

 

课间活动

 

放音乐。

 

做风车活动。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太棒了!让我们一起去图形王国吧!

 

计算机演示:配音乐,豆豆送风车。

 

师:豆豆的风车可真美呀!你们想不想自己做风车呀?

 

我们先来看看豆豆是怎么做风车的。

 

计算机演示风车制作过程。

 

师: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下面大家每人做一个风车奖励给自己吧!

 

师:小组长拿出绿色学具盆里的东西,这里面有不同形状的纸,你可以选一张来做一个风车。

 

放音乐,学生做风车,教师指导。展示学生作品,吹一吹,引导观察:风车转起来像什么?

 

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图形王国中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下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教学设计说明

 

“图形的转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中的内容。这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球、圆柱)了,这里主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如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节课既是上学期认识物体与图形的延伸,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平面图形间、立体图形间、平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的基础。为了进一步体现新理念、新课程、新设计,体现自主探索、多元开放的设计思路,我们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开放教材、活用教材。

 

按照教科书和教学用书的编排意图,本节课应完成例1──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包括一个做风车活动),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的教学内容,课题为“图形的拼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征,考虑到教学时间的限制,大胆地冲破了教材和教参的束缚,依据新理念重组了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这一节课内容分解为两课时,也就是将教科书中规定选用的一页半教材内容,改为只用半页教材内容,删去了例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拼组活动),而增加了“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按“感知特征”→“探究关系”→“做风车”这样的顺序来呈现教材,课题也做了相应调整,叫“图形的转换”。这样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教材内容,力求做到开放教材、活用教材,使教材为我所用。

 

2.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操作活动。

 

自主性的操作活动有别于机械性的操作活动。前者努力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思维的广阔性;而后者学生进行的只是简单的模仿与记忆,思维只能停留在老师规定的套路中,很难有所创新。本课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操作活动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地尝试:如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一步步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完成做风车活动为只提供完成活动的必需材料:各种图形的彩色纸(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不规则形)、吸管、铅笔、图钉、大头针等,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材料,创造性地去完成,在自主性的操作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让学生进行充满个性的探究活动。

 

探究方显创新本色。为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感知长(正)方形边的特征时,做了如下尝试:完全摈弃了讲解对折的方法,而让学生充分利用准备的一些材料:吸管、毛线(绳子)、铅笔等,几人一组合作交流,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活动中允许下位、允许讨论、允许质疑、允许请求帮助,特别是可以不用这些材料而想出其它什么方法(如对折),努力实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专家评析

 

“图形的转换”是在原课题“图形的拼组”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与年龄特征,将一节课内容分解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教材、用活教材。

 

教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大胆冲破了教材原有的框架,依据新理念重组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探究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层次清楚,结构紧凑。

 

2.尊重学生,体现个性。

 

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边的特征上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具,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物体去探究不同的图形特征,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实践等学习方式,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个性得到发展。

 

3.自主探究,培养能力。

 

“做风车”的过程,教师改变了按教材呈现“做风车”的步骤,让学生发挥主动性,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