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语言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_教学设计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丰富语言积累 积淀文化...
首页>数学教研>教学设计>丰富语言积...

丰富语言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

2013-06-14 收藏

丰富语言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

丰富语言积累 积淀文化底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良好的语感。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加文化底蕴的积淀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已验证: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潭,蛟龙生焉。“学习母语,不是靠传授,而是靠积累”已成为古今中外教育的共识。重视语言积累是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和教学任务正确认识的结果。深厚的语言积累能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清风活水何处来”
1、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语言积累需要大量阅读,而大量阅读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切都要凭借课堂教学来培养。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有二、三百篇。这些课文既是语言材料(汉字和词语),又包含大量的语言知识(字词句篇、修辞逻辑等)和语言范例(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当我们走进每篇课文时,便会发现教材中对语言积累这一要求体现得相当明确。认真学好这些课文,可以为语文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美丽的小路》(人教版二册)一课:
⑴叠词:花花绿绿 干干净净
长长的 嗡嗡地 轻轻地 慢慢地 散散步 说说话 浇浇水 洗洗澡
⑵数量词:一条小路 一辆小车 一把扫帚
⑶语气词:啊 呀 咦 哪 呢 吧
这样,积少成多,日积月累,就会成为一部自己语言仓库中的“活词典”。
2、课外阅读是落实语文积累的重要条件。《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还推荐了背诵的篇目,这些为语言积累的落实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需要,向他们推荐难度适宜、体裁多样、内容健康而丰富的课外读物。如:学了《小小的船》(人教版一册)后,可向他们推荐儿歌:《月儿弯弯》、古诗:《古朗月行》,谜语、对子等,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
3、日常生活是语言积累的仓库。语文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自然、社会、人生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引导学生平时养成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脑海中不断地积累多种表象。正如叶圣陶所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联系绚丽多彩的生活,学生的语言才富有鲜活的灵性。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周围的谚语、对联、歇后语、精妙的广告词、标语和一些趣味无穷、意品深长的群众语言,并随时记录下来。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收看合适的影视节目,记录趣味性、鉴赏性语言,如中央电视台的少儿节目、新闻联播、人与自然、正大综艺等。学生在受到教育或享受娱乐的同时有意识地记下好词佳句,这样积累语言可谓一举两得。另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欣赏自然景物,体验风土人情,观察实验变化,当学生耳闻目睹到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语言文字时,便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活化用语言记录下的美的镜头和描绘出的生活情趣。
二、“海阔天空任自由”
1、夯实积累,理解是基础
语言积累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也不是死记硬背,不少教师因为怕别人说是烦琐分析,就不敢涉猎,似乎背些好词、好句,多记诵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了。其实语言积累是一个过程,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没有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也不利于灵活自如地运用。有位老师对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第九册)中“饱经风霜”一词是这样进行积累的: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回忆在生活中看到过的“饱经风霜”的脸,回忆起了的话,请举手。
(学生地意识中,已积累了大量词的形象,作为教师,需要的就是帮助学生,使形象再现,使记忆恢复)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车夫的这张脸。
生:额角布满皱纹。
生:眼眶深深地陷了进去。
生:颧骨高高地突了出来,脸蜡黄蜡黄的,嘴唇干裂、露出一道一道的血口子。
生:头发枯黄枯黄的。
师:从这张脸上你还能不能看出别的什么来?
生:这位车夫家里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生:他身体不好,体弱 多病,拉车的活对他来说很累很累。
……
很显然,学生的语言表达一旦进入精神层面,“饱经风霜”这个词在学生的心灵上就鲜活起来了,积累过程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再如在教学一年级《操场上》(人教版第一册)中“跑”字时:⑴引导学生如何记“跑”;⑵联系偏旁“足字旁”,理解“跑”的意思。⑶随机出示生字:抱、泡、炮,联系偏旁识记,帮助理解积累生字。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强化积累,训练是关键
众所周知,若想保持语言积累的牢固性和再现的敏捷性,光靠感悟理解、交流是不够的,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诵读。但在继承传统的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她的不足:“读书死,死读书”,不但浪费精力、学力,同时消极积累的语言也不利于内化运用。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寻找传统语言与当代语言积累的契合点,为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语言提供方法和保证,并引导有效积累。
⑴在诵读中积累。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可选择有价值的语言进行积累。如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包括描写人物神态、动作,描写山川、河流、自然百态的词句和成语、谚语、歇后语等),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语句,鼓励学生抄录并诵读,在诵读时从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到聚零为整、融会贯通。还可运用多种方式,如:复述、随堂竞背、将帅点兵、小组交流……使学生把陌生的语言变成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
⑵在情境中积累。运用生动的语言或多媒体等手法创设情境,使他们心情激动、心灵震憾,将对语言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挥想象填空:
春天到了,大地从沉睡中苏醒出来了。冰雪消融,草长莺飞,各种花儿争奇斗艳,大自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你踏着明媚的春光,漫步于田间小道,看到眼前景象。
如果你是游客,你会吟诗句___________;
如果你是画家,你会画下诗句_____________所描绘的景象;
如果你是农民,马上会想到诗句____________;
如果你是学生,你会用_________的诗句来描绘眼前的景象。
在对学生的训练中,促进了对诗词的品味,活化语言积累。再看学生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精彩发言:
周总理是一位(高风亮节)的人,他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为祖国、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因此,当他逝世时,首都人民无不(悲痛万分),与他(依依惜别);他如青松一般(万古长青),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在创设语境、练习说话中积累语言就会落到实处。
3、激趣积累,活动是载体
语言积累不是学习结果的描述,而是一种持续的学习状态的行为。只有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使他们产生积累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而活动是激发兴趣的载体。如开展“故事大王(讲故事)、新闻广角(每日介绍新闻)、优美词句袋(展评摘录的优美词句)、座右铭大观(名人名言或自写)、童话剧或课本剧、当“小导游”等。例如教学《三味书屋》时,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按顺序来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学生手拿教棒,指着挂图,介绍得有声有色,兴趣盎然。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活动使学生渐渐地激发了积累的热情,培养了浓厚的积累兴趣。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
语言光积累而不能运用,其实是无用的消极语言。实现以读文会意的积累语言到实际运用的飞跃,需要一个迁移的过程。教育心理学家贾德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份,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
在一次口语交际中,当谈到别人正在吵架,你如何去劝架时,一学生说:“不要吵架了!不要吵架了!吵架是不对的。”另一学生则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必为小事斤斤计较,伤了和气呢?”结果是大家显而易见的。再如:春夏之交,草木茂盛,群芳争奇斗艳,大自然美不胜收。有位老师带领学生郊游,当学生置身大自然,便睹物生情。随情诵唱、赋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作业中也涌现出一首首令老师拍案叫好的小诗。如写小草的:“草,春气芬芳满天飘。绿如碧,衬饰春光好。”“不比花香,不比树高,苍天之下,青青小草。”正如郭沫所说的:“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