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2
收藏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性质1、2;会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会计算菱形的面积.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1、2.
2.教学难点:菱形的性质及菱形知识的综合应用.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一道补充题,是为了巩固菱形的性质;例2是教材P108中的例2,这是一道用菱形知识与直角三角形知识来求菱形面积的实际应用问题.此题目,除用以巩固菱形性质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菱形的面积,以促进学生熟练、灵活地运用知识.
四、课堂引入
1.(复习)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请看演示:(可将事先按如图做成的一组对边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边相等,从而引出菱形概念.
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强调】 菱形(1)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邻边相等.
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到过的菱形的例子.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 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菱形,F是AB上一点,DF交AC于E.
求证:∠AFD=∠CBE.
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
∴ CB=CD, CA平分∠BCD.
∴∠BCE=∠DCE.又 CE=CE,
∴ △BCE≌△COB(SAS).
∴∠CBE=∠CDE.
∵ 在菱形ABCD中,AB∥CD,∴∠AFD=∠FDC
∴ ∠AFD=∠CBE.
例2 (教材P108例2)略
六、随堂练习
1.若菱形的边长等于一条对角线的长,则它的一组邻角的度数分别为.
2.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6cm和8cm ,求菱形的周长和面积.
3.已知菱形ABCD的周长为20cm,且相邻两内角之比是1∶2,求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和面积.
4.已知:如图,菱形ABCD中,E、F分别是CB、CD上的点,且BE=DF.求证:∠AEF=∠AFE.
七、课后练习
1.菱形ABCD中,∠D∶∠A=3∶1,菱形的周长为 8cm,求菱形的高.
2.如图,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长10cm,求(1)对角线AC的长度;(2)菱形ABCD的面积.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教案
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于数学名题的数学文化大全精编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2菱形(一)》教案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二年级数学后进生辅导计划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1矩形(一)》教案
2016年猴年春季学期小学二年级数学新学期工作计划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勾股定理》教案二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6春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三)》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中位线》教案设计
小学生须知的数学文化之田忌赛马
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二次根式的乘除(第2课时)》教案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四年级数学后进生转化计划
苏教版2016—2016学年度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范文
经典数学文化之最大树龄法
小学数学四则混合运算的一些思考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2013小学数学文化-数学魔术家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二次根式的乘除(1)》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8.2.3正方形》教案
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一年级数学后进生辅导计划
关于奥数由来的小学数学文化
有关数学家之最的小学数学文化大全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