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6
收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既可以结合第六单元“克和千克”进行,也可以在第七单元后进行。
2.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
3.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如感受千克,农村的同学可以通过掂1千克的粮食、蔬菜来体会;城市的同学可以通过掂1千克的水果、饮料来体会。这样不同环境的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事物建立质量单位的观念,还可以体会到自己身边的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4.这里的活动可以分小组进行,小组的组数可以根据表的个数来确定,有几个表就分几组,小组轮流进行各项活动。
5.活动前,教师要演示如何称体重和看体重表以及如何使用其他的工具。称体重活动时,可以让每个小组先称出每个同学的体重,并把称的结果记录下来,称完体重的同学可以互相背一背,体验一下同学的体重。教师巡视时,要注意了解学生是否会看体重表,是否会记录称体重的结果,并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个子小的同学背块头大的同学。活动结束后,应让每个小组汇报一下活动情况。如“小明25千克,我背了背知道25千克有多重,王华24千克,我感觉他没有小明重。”“我们这一组23千克的有1人,24千克的有3人 ……”也可以先称出一个学生的体重,比如小明25千克,让小华背一背,感受一下:“25千克这么重呀!”然后背一背另外一个并估计一下:“你不到25千克。”再去称一称,看看小华估计的对不对。
6.比较物体轻重活动时,小组的每个同学可以轮流做,一个先掂一掂,估计一下,另一个称一下,判断他估计的对不对。这里除了教材中给出的书本、书包以外,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选择其他的物品。使用测量工具时,物品应放在托盘的中央,读数时,教师要加以指导。
7.最后,教师组织各小组把他们的记录表交流一下,看看都有哪几种形式,哪些比较容易看出各种体重的人数。之后教师可以把全班同学的体重用画 “○”或别的直观的方法制成一个大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看一看从表中可以了解哪些信息。如,哪个体重的人最多,哪个体重的人最少。等等。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面的旋转》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成反比例的量》12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后记)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教学案例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学期春季《反比例》教学反思
下雨概率数学故事 整理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优秀教学反思案例范文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体积》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课后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应用》教学反思优秀展示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学期《观察与探究》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表面积》优秀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教后反思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教学反思范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第二学期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六年级第二学期《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画一画》第二学期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正比例》第二学期教学反思
人教版《圆柱的体积》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学期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缩放》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第十二册课后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第12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画一画》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春季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尺》优秀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范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12册《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