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30
收藏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人体内部的秘密》、《我们怎么看到物体》、《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春夏星空》、《生活中的机械》、《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本册教科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
各单元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
评价活动显示出整体性、连续性。本册教科书每单元设置一个“单元评价页”,以“单元探究主题”为评价依据,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开展评价活动,保证了内容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评价指标设计细致明确,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趋势,评价方式可操作性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教科书的评价是以“单元评价”的形式设置的,并不意味着课时教学中就可以忽略或者省略评价活动。教科书之所以设计成“单元评价”,学生已奠定了“课时评价”的基础,本着“由扶到放”的原则,设计成“单元评价”后,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自己的科学学习进行反思。但是,“单元评价”的落实,要靠每一个探究活动的积累。因此,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应更加强调过程性的评价,这是做好评价的保证。
二、课标要求
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具有简单联系的具体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问题,学会关爱生命。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撰写考察报告”的能力及认真细致、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落实《课程标准》中“让学生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的要求。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四、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初步由具体转变为抽象,教学中将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实践活动,联系实际生活,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五、教学计划时间安排
根据学生情况,原则上每2——5周进行一个单元。
六、教学措施及注意事项
1、注意让学生自己进行科学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2、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周期,感受生命,热爱生命。
七、教学方法
《课标》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说明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每一项科学活动中,都要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探究过程,即教师要参与探究。
针对高年级教学特点和科学课的学科特点,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对数据的分析研究等。
2018——2019学年上学期小学六年级数学老师述职及期末个人工作总结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身高的变化》教学设计
数学学科六大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数学建模
2018-2019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数学老师工作总结
数学老师读书心得 读《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有感
小升初寒假备考:常见的量知识点及练习题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公开课《身高的情况》教学设计
上学期担任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读书随笔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1克和千克》数学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最新优秀评价方案描述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老师期末工作总结
四年级上学期数学抽测分析
小学数学教师论文《让核心素养在我们的课堂中开花结果》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后反思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听课反思
听课笔记 四边形的内角和观后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数学教案
5套二年级数学两位数的加减法练习题合集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数学教案
小学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上册
高一数学抛物线的性质知识点
2019年度小学一年级数学班主任第一学期期末工作总结
2019学年度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工作述职总结
2019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工作总结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数学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学好高二数学概念的六个方法分享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