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5
收藏
学科:数学
课题:旋转的特征
说课教师:黄培坤
说课顺序:
(一) 三维目标的实现方式。
(二) 教材资源的利用和补充。
(三)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的设想。
(一) 三维目标的实现方式
(1) 知识与技能:本节内容是通过实例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基本特征理解基本性质。我认为无论知识从上一节课过渡到这一节是多么自然,多么有延续性,学生都会觉得有困难。所以我在突破旋转角这个难点的时候,我采用了自制的手动教具,让学生理解找出旋转角的普遍方法。
(2) 过程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认识和欣赏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我准备采用观察,操作,猜想,推理,归纳等方式,真正变学生碰到问题为寻找问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际探索中,锤炼和提高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迁移,并且能有效的和学生所学的知识联系在一起,降低难度,并且突显思维方法,理顺知识的脉络,这是关键。
(二) 教材资源的利用和补充
我认为在这一节课里,有必要加深学生对同圆相等关系的理解,并且能对全等图形的旋转有进一步的认识。所以在这一部分的知识里,我做了很多的补充,对于知识的再认识是通过另一个角度去实现的,我认为这样降低了本节课的难度的同时,也巩固了新的知识。
书上是以大量的例子,先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旋转是无处不在的。当进一步的了解旋转的特征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新课标这种要求从学生的主观印象出发,然后引导学生探索旋转的特征,是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所以我在利用教材的时候沿用了这种方法,为了迅速的让学生进入情境,我采用了播放Flash的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针对我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弱,我在书上的例子之前增加了点绕着中心旋转以及半径在圆中的旋转,我认为这个例题的增加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以及复杂图形的旋转。
新课标教材是以最简洁的教学资源让老师们有最大的想象的空间,合理的整合教材资源更有助于学生切身的学习,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只停留于机械记忆和模仿上。
(三)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想结合的设想
就《旋转的特征》这一节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来看,我的思考是:首先,教学目标定位要准。平移和旋转,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从青少年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则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进人感悟平移和旋转这一动态的空间知觉。这是培养空间观念的基础,而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就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平移和旋转,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都经历过,也应该有一种切实的感觉,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在小学阶段,课程标准也只要求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有一个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在初中阶段,要让学生抓住旋转的本质特征。
其次,创设没有教学的情境和策略。整个情境的创设体现了生活实践教学化、数学概念实践化这样两个转化,即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科技以人为本教育发展观的理念。让学生高高兴兴地感悟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并从中体会教学的简洁美、对称美、轮换美。
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分为观察、操作、猜想、推理、归纳这五个环节。
观察:除了在课上用大量例题给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还要深度的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尤其要让学生体会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操作:动手操作决不是新课标的一个摆设,没有真正的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力就没有办法得到锤炼和提高。让学生动手画旋转有助于让学生体会旋转的特征。
猜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让学生学会质疑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推理:这是学生学习的较弱环节,用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模式,并与平移对比让学生得出结论。
归纳:让学生各抒己见交流合作获得经验,达到学习的目的。
教学流程分两方面:
认知过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从大量的生活实例
观察具体的图形
猜想旋转的特征
验证推理
归纳总结
应用于生活实践
例题的设置:
1点的旋转:自行车的轮子旋转时,气门芯的运动方式。(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2线段的旋转:一条半径以圆心为旋转中心在圆中的旋转。(旋转变换中对应线段相等)
3三角形的旋转: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旋转变换中对应角相等)
附加:阅读材料:房屋会搬家么? 运用现在的科学技术,可以利用评议和旋转,改造房屋的位置和朝向。苏州的一幢楼房就是在机械的牵引下悄然平移了20多米旋转了100度,房屋由原来的朝南变成了朝北,不仅为当地的公路建设让出了地方,而且耗资仅6万元,比拆迁后建房节省了20多万,为工程的建设征地拆除探索了一条更为简便的途径。
2013中考数学汇编之动态问题
2014中考数学冲刺:解题方法很关键
2014年中考数学命题趋势和方向大猜想
2015中考数学考前热身训练二十二:向量
2015北京新初三数学全年复习指导
2014中考数学冲刺:保证基础分不失 再攻难题
2014人大附中内部中考数学测试题(四)
2015中考数学考前热身训练十:点的坐标及函数的值
2014人大附中内部中考数学测试题(二)
2015中考数学考前热身训练八:应用题
2014年中考数学的命题趋势和方向预测
2015中考数学考前热身训练一:实数的概念与运算
2015中考数学考前热身训练十四:相交线与平行线
备战2014中考数学复习十种解题方法
2014中考数学选择题精妙解题方法
2015中考数学考前热身训练二十一:图形的运动
2015初三数学中考复习计划(新初生必看)
2014中考复习初三数学提分三大要点
2014中考数学:反复训练 进入高效思维状态
2014中考数学压轴:五步学习法事半功倍
2015中考数学考前热身训练六:根的判别式 根与系数关系
2014中考数学:中考倒计时30天如何高效率复习
2015中考数学考前热身训练37:抛物线的平移问题
2014人大附中内部中考数学测试题(三)
中考数学压轴题冲刺复习:由面积产生的函数关系
中考数学每日一考点:垂径定理与勾股定理
2013全国各地中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
2015中考数学考前热身训练36:面积的存在性问题
2014年中考数学:如何巧妙的添加辅助线
2014人大附中内部中考数学测试题(一)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