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_教学随笔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首页>教学经验>教学随笔>小学数学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2015-12-04 收藏

一、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把握学生思维空间。

教师依据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对其重难点进行课堂讲授是非常必要的,但在过程设计上考虑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和把握问题的尺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践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突出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中,教师在演示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的同时,适时设计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思考:(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有何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有什么关系?(3)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能量。如:要给教室窗户做窗帘,问要买多少米的布?这是求面积的应用题。可让学生实际动手测量开始,得出窗户的长与宽。在得出窗户长与宽的时候,注意引导学

生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窗帘布是大于窗户还是和窗户一样大。如果在你自己的小房间安窗帘,你怎样选择?把问题放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无须顾忌会影响到教学内容的变化,实际上学生在动手动脑设身处地解决这一问题后,我们学习面积计算的应用题教学同样是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熟悉的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上,通过自主探索、积极思维,解决问题、发现本质并找到规律。过程设计中以学生为主,把握住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和同学共同探讨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掌握了学习内容。满足了学生发展需要。

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主动探究欲望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接触到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在此情况下,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它的内容应设计科学。必须能引发学生进行层层深入,津津有味的认真思考,能促进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维活动,引起广泛的联想,从而得出规律性认识。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出示一个圆,然后以圆半径作为正方形的边长,以圆心为顶点画一个小正方形,让学生猜测一下,圆的面积大概是小正方形面积的几倍?有的猜2倍多一些,有的猜3倍多一些学生众说纷纭。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说明你的猜想是合理的,有的学生把这个小正方形来量已知圆,得不到结果失败了。有的学生把圆平均剪成4块,再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还是不行,有的学生想出剪的份数多一些,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更接近,减少了重合与空隙部分。教师给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创设这样一个质疑猜想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重视提问方法指导。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因此,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措施。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有意识让学生计算73,58.611,学生在计算时发现总是除不尽,而且商的各位上的数字总是不断重复出现,于是心里充满了好奇疑问。这时教师适时地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这两道题总是除不尽? 为什么商当中总有重复出现的数字?教师指出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疑问,给循环小数下定义。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以往学生习惯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不习惯独立思考,也就无从质疑,

很难发展他们的个性。其实学生在听课时,脑子里肯定有产生疑问的瞬间,但大多数学生都不敢或不愿向教师请教。对于这些有畏难情绪的学生要予以热情鼓励,说说自己的看法及问题。说错了,也没关系。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学习信心。与此同时,在体温方式上可给予指导。如学生刚刚学习发问时,完全可以从小疑问开始: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讲?自己有没有掌握?通过老师讲的,发现了什么新?问题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教师指导或自主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

四、注重学生学习体验,激发主动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性目标,强调数学课程要从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地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体的螺旋图,它表明认知的螺旋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知建构过程,也就是由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旋中布满很多节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当这些节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是从手、眼、脑协调活动开始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操作可以使认识的对象与学生之间缩短距离,进行直接的认识活动。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我跳出了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身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教学时围绕例题重点展开探索,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继续让学生口算做一做,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分数除以整数,当分数的分子能整除整数时,用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分子,分母不变。 这样的计算方法来得简便,并通过学生动态生成的例题,如:分子不能被除数2整除,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感悟到:这时应采用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虽然整节课都没有刻意追求得出所谓形式上的计算法则,但学生所说的不就是算理算法的核心吗?这样的计算教学,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计算法则、计算方法,更多的是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发展。

从新的教学理念看,学生的学习应是实际应用数学的过程。学生应有实践体验,应经过自主探索、积极思维这么一个过程。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才是有利的。因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限制学生思维发展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应贴近生活,开放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改变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方式。把握住问题尺度,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内容,运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为学生创造实践和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并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这样一种实践学习的方式上,学生实现了快乐、轻松和高效地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要,并使学生使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良好发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