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养成教育的探索_名家点评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教学中养成教育...
首页>教学经验>名家点评>小学数学教...

小学数学教学中养成教育的探索

2012-11-27 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除了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外,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也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在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经常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很差,他们在课堂上经常不难认真听讲,做小动作,做作业粗心大意,有的作业经常不能自觉完成,要靠老师再三督促才能勉强完成,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学生条件较好,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里他们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里什么事也不要他们做,有些学生连穿衣、系鞋带等都有不会,家长教育无方,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学习效果当然就更谈不上了,这对学校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因此,在学校要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这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教师必须进行持久的思想教育工作。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在数学教学中,计算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果有一点儿粗心,算错一步或点错一个小数点都会造成重大失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做到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对学生进行树立远大理想,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我采用树立榜样的方法,向学生讲述伟人少年立志、刻苦学习的故事,如讲敬爱的周总理中学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请身边的英雄、模范现身说法,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我经常对学生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如讲华罗庚是一个初中生,后来自学成才成为一个著名的数学家,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讲陈景润立志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而废寝忘食的故事,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信念。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学习。同时我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有各自的潜能。小学生探究学习的价值取向,需要环境,特别是人际氛围的支撑,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并从中体验其乐趣与成功。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平等相待,同时切忌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课堂上给所有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机会均等,特别是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同学,要让他们体验成功,感受到“我也行”。

3、成功不分大小,都要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让师生们一起分享每个人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追求和探索的心理品质。

二、培养广泛、浓厚的数学兴趣

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被动、机械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创造学习。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我根据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习的起点。尽可能做到对教材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以数学特有的美感和自己的教学特色与魁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创设全员参与的学习氛围。

我还注意到应充分利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同时交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想象、去思考,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来探讨,使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在探究与争论中学会了认识事物、探究知识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有意思,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三、以“严”治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培养学习品质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听、看、疑、想、讲、做、查的习惯,做到具体要求具体抓,扎实有效促提高。

<>

1、认真听讲。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但要听老师讲课,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随时准备补充,纠正别人的回答,踊跃争辩,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不会分散,并且使学生在急辩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我并尝试进行了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2、注意观察。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目光注视老师,眼看黑板,有时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我就有意识地叫他们回答问题,如果学生问题回答不出,或是答非所问,这时候他们就会自觉在下次加强注意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我则不讲或适当点拨,同时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做到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同时,我还尤其注意到让学生看数学书的习惯,数学的性质、法则、定律、公式等概念,比较抽象,较难理解。面对这种情况,我从新学期的第一天就加强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对数学的性质、法则、定律、公式等概念,除了让注意让学生知其所以和知其所以然外。并要求学生必须从头看到尾,不能只看结论,同时让学生回忆推导过程,让学生用笔划出关键词语,提出思考问题,边看边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激发看书兴趣。

3.勇于质疑。常言道,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敢于提问题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树立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自主探求,积极思考,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良好学习品质。

4.善于思考。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注意提高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为创新思维提供了条件。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教学时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早地干涉和暗示,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教学时尽可能做到不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一个小圈子里,让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坑里跳,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体验探索过程。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个人的智慧和潜能,在同学交流互动中提供相互沟通、碰撞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形成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增强了思维广度与灵活变通性。

5、积极发言。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多说,并促进学生多想。学生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我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能踊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到举手发言,声音响亮清晰,讲完整话,对一些计算过程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要求学生做到完整叙述。

学习应用题时,让学生自己讲,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讲,同时做到让学生在分析应用题时,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

6.注重实践。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问题的解决往往只靠单一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困难。如果学生养成了手脑并用,利用大脑左右半球的协同作用,注重动手操作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利于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萌发智慧潜能。动手画,动脑想,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有时会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高。因此我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勤做题,勤于动手操作。做作业是检查教学效果的的可靠保证,因此,我要求学生写作业时要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书写工整、美观,严格按照书写格式并按老师的要求去做。通过对学生的严格训练,养成了学生无论是做作业还是进行考核,都能做到整洁美观、且错误率很少。

7、仔细检查。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做到养成学生主动检查、自学验算的习惯和主动订正、及时交作业的习惯,有的学生学习较草率,写完作业即交,从不进行检查,我及时找他谈话,从思想上对他进行教育,告诉他,如果计算出现错误,在医院要出医疗事故,我国的卫星要上不了天,发射的导弹就会偏离方向,后果是不可设想的。对于应用题的检验,我教给学生检验应用题的方法,每次作业或是考核,均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进行检验,必要时,我还要检查学生的草稿本。同时。我还采用了让学生互相进行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互相检查、互相促进,从而使得学生答题的准确率较高。

通过以上方面的训练,我不但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自觉性不断增强,并逐步使学生从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生课堂上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老师提问抢着回答,气氛非常活跃,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书写工整,学习效果也比较好,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敢想、敢说、敢争论、敢创新,同时也使学生形成了一种相互撞击、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学习氛围。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