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训”和“练”的关系_名家点评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课堂教学“训”和“练”...
首页>教学经验>名家点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训”和“练”的关系

2009-08-19 收藏

课堂教学“训”和“练”的关系

一、 “训”和“练”的关系

要正确处理“训”和“练”的关系,需先从认识什么是“训练”入手。所谓训练,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应该说,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获取知识的训练过程更重要。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我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过程,是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过程。再者,训练过程不是无目的、无计划的练习,应该包括教师的训和学生的练两个方面。教师的“训”就是按照大纲的要求,根据训练内容重点安排好训练程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释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学生的“练”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各方面的 练习,通过练习,掌握方法,提高致使水平,形成技能。

要正确处理好“训”和“练”的关系,教师必须深入吃透大纲精神,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对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师要清楚每一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训练大纲规定的哪种能力要求、如何完成这些要求,在练习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启发诱导、逐步解决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练”有目的,“练”有兴趣,“练”有提高。

二、 在课堂训练中,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以“训练”为主,教师的提示、指导和讲解即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至关重要。课堂上教师必须发挥“导”的作用。在“导”字上作文章。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

“导”是一个过程,是教师多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把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若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问题的答案直接传授给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导“思”的过程是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的过程。这里主要探讨教师在课堂上用提问与讲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问是每一个教师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但是,教师问什么,怎样问是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讲授一个定理可设计若干不同的问题,可有若干不同的问法,但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准确掌握大纲所要求的尺度,明确所学知识在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切地把握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才能问有所思,问有所答,学生思维积极活跃,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的提问,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问题必须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紧密相连。

2、 问题必须明确、集中、有层次、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

3、 几个问题之间有密切的逻辑关系。

4、 问题必须难易适中,让学生“跳着摘到果子”。

讲授同样是课堂教学所必不可少的。我们反对满堂灌式的讲,并不是不要教师讲。由于受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在思考的过程中,某些问题不能作出正确的解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讲,要“精”讲。教师的讲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启发。


相关链接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新课改新课标 教材教法 教学随笔 教学反思 说课稿 教学设计 教学心得 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乐园 趣味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 游戏学数学 趣题巧解 数学笑话 数学家的故事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 小学数学论文 试卷分析 课例点评 课堂艺术 名家谈数学 家庭辅导
小学园地薪火教育社区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