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课例分析_名家点评 - 查字典数学网
数学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课例分析
首页>教学经验>名家点评>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课例分析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课例分析

2010-03-17 收藏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挖掘教材内涵,科学的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组织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将数学素养的培养融入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下面我结合执教的《比的意义》中的几个片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一、分层概括、逐步深化,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抽象、概括是思维最重要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概念的教学过程变成引导学生抽象概括的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不仅深刻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并且从中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在《比的意义》的教学中,我创设了3个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了层层深入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构建起“比”的概念。

在概念引入阶段,我设计“用一份果珍5份水调配果汁”的情境,引导学生抽象出果珍和水之间的关系, 即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相差关系、还有老师揭示的“用比表示关系”三种方法。

师:我们可以怎样表示果珍和水的之间的关系?

生:果珍是水的五分之一。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达你的思考过程吗?1÷5=

师:这句话倒过来怎么说?

生:水是果珍的5倍。5÷1=5

师:他们用除法得到一个分数,表示出了果珍和水之间的倍数关系。

师:还可以怎样表示果珍和水的之间的关系?

生:水比果珍多4份。果珍比水少4份。5-4=1

师:他用减法表示出了果珍和水之间的相差关系。

师引导:还有一种更简单直白的表达方式。(课件出示)“1份果珍5份水”,我们可以在1份和5份之间用“比”连接,说成:果珍和水的比是1比5,水和果珍的比是5比1.

然后提出问题“自己调配果汁时,按照哪种方法调配,口味不会改变?”,小组展开讨论。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讨论交流,总结出“用比表示果珍和水的关系” 与“果珍和水的倍数关系”意思相同,初步感知比的意义,并且理出了后面探究的方向。

师:哪位同学谈谈看法,说说理由。

生1:第三种。果珍和水的比是1比5,也就是1份果珍5份水,口味不会改变。

生2:还可以按倍数关系来配。果珍是水的五分之一。果珍1份,水5份,果珍2份,水10份,口味不会改变。

师:这位同学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加以说明,分子扩大2倍,分母扩大2倍,果珍仍然是水的五分之一,很有说服力。

生3:还可以按相差关系来配。如果1份果珍,就得5份水,口味不会改变。

生4:用这种方法不行,如果果珍放了10份,水放14份,那就太浓了。

在概念理解阶段,学生经历了三次不同层次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我先创设了“妈妈早餐时准备了2杯果汁、3杯牛奶”的情境,由两者的倍数关系得出比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比的关系,加深对比的理解。对比上述两例,找出共同点,得出它们两个数的比都表示倍数关系。再结合生活中的其它例子,学生进一步抽象出“两个数有倍数关系时(有相除关系时)可以用比来表示”,深化了对同类量比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出示“妈妈在超市购物的总价和数量的记录表”,在同类量比的应用中蕴含着不同类量比,引导学生发现、理解不同类量的比,完善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在以上教学中,学生通过生活中丰富的事例和老师的引导,经历由浅入深的抽象概括活动,对比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

在概念总结阶段,学生再一次经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与同学的交流碰撞,提炼出“比的意义”的本质特征,构建起“比”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培养提升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建模意识。

二、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在教学《比的意义》这节课时,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1.数形结合,抽象概念形象化。 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够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形象的图形之间的联系,把数学概念中最本质的属性用恰当的图形展示出来,把数和形结合起来,就可以丰富提升学生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所学数学概念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教学中,我创设了调配果汁的情境,并将“1份果珍5份水”用直观图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图,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轻松的表示出了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相差关系和用比表示关系,为学生理解、建构比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师:我们可以怎样表示果珍和水的之间的关系?

生:果珍是水的五分之一。

师:你能用算式来表达你的思考过程吗?1÷5=

师:这句话倒过来怎么说?

生:水是果珍的5倍。5÷1=5

师:他们用除法得到一个分数,表示出了果珍和水之间的倍数关系。

师:还可以怎样表示果珍和水的之间的关系?

生:水比果珍多4份。果珍比水少4份。5-4=1

师:他用减法表示出了果珍和水之间的相差关系。

师引导:还有一种更简单直白的表达方式。(课件出示)“1份果珍5份水”,我们可以在1份和5份之间用“比”连接,说成:果珍和水的比是1比5,水和果珍的比是5比1.

2. 数形结合,综合问题简明化。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比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练习时我安排了“按要求画一画”的环节。

(课件出示)

(1)圆的个数与三角形个数的比是2:1

(2)圆的个数与三角形个数的比是2:1

(3)圆的个数与三角形个数的比是2:3

师: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第一小题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画了2个三角形。

师:同意吗?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圆的个数与三角形个数的比是2:1圆有2份,三角形有1份,圆4个,4÷2=2(个)三角形有2个。

生2:圆的个数与三角形个数的比是2:1,圆的个数是三角形的2倍,三角形的个数是4÷2=2(个)。

生3:我是用通分的方法,圆的个数与三角形个数的比是2:1,圆有4个,我就2乘2得4,1乘2得2,三角形有2个。

师:生3是受通分中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启发,发明了这个办法。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你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3:我把圆的份数和个数化成一样的,圆有4个,前项2乘以2就是4,后项也乘以2,三角形有两个。

生4(恍然大悟状):他用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

从学生的作图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目标。学生“画图”,既巩固了新知,又能使思维在练习中得到提升。学生借助直观的图形,启迪了思维、验证了结果,也降低了难度,但是思维含量一点也不低,因为它不仅仅是画图,还需要学生有条理的分析,有序的思考,并进行相关计算。画图的过程,也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三、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泽民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新授时,我经常把新知识蕴含在旧知识里面,让学生去发现新知。如学生认识了同类量的比后,教师出示在超市里购买一些物品的总价和数量的记录,不是直接让学生开始认识不同类量的比,而是让学生写出几个比,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学生写出几个同类量比后,就开始了尝试性的或者猜测性的创新活动。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写的比。

生1:果珍和酸奶总价的比是36:44。

生2:果珍和酸奶数量之间的比是3:4。

生3:果珍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36:3。

师:生3写的比和前面同学写的比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生:前面的比单位名称一样,生3写的比单位名称不一样。

师:前面同学用比表示的是同一个数量中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生3写的比很明显就不是了。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3:比可以表示倍数关系,也就是相除关系,总价除以数量等于单价,所以总价和数量之间的比是36:3

生3的思维是合情推理,就具有创新性。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蕴含着新知识,为学生提供可以换角度思考、猜测的素材,创造创新思维的机会,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办法之一。

练习时,我经常在基础练习后稍稍拓展一下。如学生认识比之后,我安排了基本练习“看图形写比”。学生找到基本比以后,追问:你还能找到别的比吗?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又找到了部分与整体的比。在学生巩固新知以后,拓展延伸,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使创新思维在一个小小的练习中得到提升,还能让学生体验自己的创新思维带来的成就感。

生1:红色部分和空白部分的比是(3:4 ),比值是()。

空白部分和红色部分的比是(4:3 ),比值是()。

师:你还能说出别的比吗?

生2:红色部分与整个图形份数的比是3:7,整个图形与红色部分份数的比是7:3

生3:空白部分与整个图形份数的比是4:7,整个图形与空白部分份数的比是7:4

师:同学们找的比真多,这些比之间有联系吗?老师只用这一个比(课件出示)就能想到其它比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四、引导鼓励学生使用数学符号,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数学的基本语言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像语言,其中最具数学学科特点的是符号语言。数学符号简洁、抽象、准确、清晰,具有简约思维、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

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我觉得介绍比的简便写法是培养学生符号意识的好时机,因此在学生初步理解比的意义之后,我采用了介绍小资料的方式,让学生经历从“比”字到“:”的过程,充分体会数学符号的价值和特点,体会数学符号中蕴含着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

师:(课件出示)请大家来看一段有关比的小资料。

生读:比的简便写法是十八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创造的。他认为:两个量的比,包含有除的意思,但又不能用“÷”表示。于是,他把除号中间的小短线去掉,用“:”来表示比号。(同时板书:2:3,3:2)

再如在探究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时,我没有采用书上的问题,“想一想,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和分数中的什么?”而是放手让学生结合实例,自己探究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师:你能填写吗?

3:5=( )÷( )=

11÷6=( ):( )=

师:比和除法、分数之间具体有些什么联系呢,小组里说一说,选择合适的方式表示出来。

这是小组汇报时的三种情况。在分析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感觉到第三种方法是最好的,它最简单,内涵却最丰富,不仅反映了比、除法、分数表面上的一些联系,还能反映出它们可能还会有性质上的类似,并推导出比的后项不能为零。

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对学生符号意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理解符号的意义,鼓励学生使用符号表达,引导学生经历符号化的过程,促进学生符号意识的形成。

另外,在认识比的意义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经历比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应用理解的概念去体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了模型思想、数感、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作为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也必须有身体力行的做法。当我们把自己看作新课程的合作者、探究者、执行者时,就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级别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学习阶段
小学
初中
高中
不限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小考 中考
高考
不限
类别
数学教案
数学课件
数学试题
不限
版本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冀教版
西师版 浙教版
青岛版 北京版
华师大版 湘教版
鲁教版 苏科版
沪教版 新课标A版
新课标B版 上海教育版
部编版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