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25
收藏
对课例、课例研究的思考
1、课例问题从哪里来?
(1)从教学设计中来。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教师常常会考虑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进行相应的设计,其中也许有自己对教学效果拿不准的地方,这也正是课例问题产生之处。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教师(特别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对教材的编排、设计有不认同的时候(特别是课改后出现了很多教材,不完善的地方肯定存在),可能创造性的自编例题,这种“新教材”所含的思想与课本教材的对比,其实会成为案例问题。
(2)从教师的上课感受中来。一节课上完后,大部分老师对自己的课是有感觉的,如果把这种感觉诉诸文字,便是教师自我的“教育叙事”,在这样的叙事中,很容易理清教学问题,从中挑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即共性的,能链接新课程理念或其它教育理念的问题)就是课例问题。
(3)从听课老师的诊断中来。除了学生,听课老师是一节课最忠实的听众。由于听课教师自身的专业性质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对课堂会有自己的理解。当这些理解碰撞在一起,(即教研活动中的“评课”)课例问题就由此产生了。
(4)从学生的参与情况中来。教师的设计中不可能设计好学生的表现,学生在课堂的反应是教师教学的一面镜子,什么时候学生面露疑惑,或是过分喧闹,或是出现了教学设计中没有料想到的情景,(即生成和预设发生冲突)都是发现课例问题的时机。
2、写完课例后怎么办?
在上次的《认识》中,我曾提到“在课例中发现的问题就可以成为案例要去解决的问题。”现在想来,这只是课例写出来后的一种做法,即将课例中提出的问题作为一个案例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来组织案例教学,开展案例研究。此外,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将课例提出的问题研讨以后,将研讨所得在课堂(教学内容与课例描述内容相同)上进行针对性的“试验”,这样再次进行诊断观察、同伴互助以期对该课的教学有所帮助,真正“上好这节课”。
3、组织课例教学有哪些形式?
(1)多人同课。
(2)同课多轮。
(3)同课异构。
以上三种叶老师《校本研修讲座:教学课例与课例研究》中已经做了很详尽的讲述。此外还有一种对比教学研究方法。(还没想好与前三种对应的名称来,暂时称之为“对比教学”吧)
(4)对比教学
这种方法,应该比较适合对前文“课例问题从哪里来?
(1)” 的后一种情况下产生的课例问题进行研究。我有一个同事,现在任教五年级双班数学,由于是课改初始年级,(已经用了五年的新教材)常常对新教材产生质疑之处,上学期教学“解方程”内容时,她特意找到了一本老教材,之后在一班使用实课改教材上课,另一班使用老教材上课,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对比。她的这种方式,也为我们研究课例提供了一个借鉴。在我看来,这种对比教学中的“异构”要比“同课异构”中的“异构”更为大胆,对比更加突出,相应的课例问题也就越显性。
冀教版七上4.1《点和线》word教案
2012冀教版七上2.4《线段的和与差》word教案
2012冀教版七上1.3《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word学案
2012冀教版七上4.1《整式》word学案
冀教版七上6.3《去括号》word教案
冀教版七上6.4《整式的加减》word教案
2012冀教版七上2.5《有理数的加法》word教案1
冀教版七上6.2《合并同类项》word教案
2012冀教版七上3.4《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word学案
冀教版七上6.1《整式》word教案
冀教版七上3.5《感受大数》word教案
冀教版七上4.4《角的比较》word教案
冀教版七上3.1《估算》word教案
2012冀教版七上1.4《有理数的大小》word学案
2012冀教版七上2.7《角的和与差》word学案
2012冀教版七上1.1《几何图形》word学案
2012冀教版七上1.4《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word学案
冀教版七上5.3《数量的表示》word教案
2012冀教版七上1.3《绝对值与相反数》word学案
2012冀教版七上3.2《代数式》word学案
2012冀教版七上3.1《估算》word学案1
冀教版七上3.4《用计算器进行数的计算》word教案
冀教版七上4.3《角和角的度量》word教案
冀教版七上3.3《科学记数法》word教案
2012冀教版七上1.3《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word教案
2012冀教版七上1.1《正数和负数》word学案
2012冀教版七上3.3《科学记数法》word教案
2012冀教版七上1.10《有理数的乘方》word学案
冀教版七上5.2《代数式》word教案
2012冀教版七上1.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word学案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不限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四年级 |
五年级 | 六年级 |
初一 | 初二 |
初三 | 高一 |
高二 | 高三 |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不限 |
数学教案 |
数学课件 |
数学试题 |
不限 |
人教版 | 苏教版 |
北师版 | 冀教版 |
西师版 | 浙教版 |
青岛版 | 北京版 |
华师大版 | 湘教版 |
鲁教版 | 苏科版 |
沪教版 | 新课标A版 |
新课标B版 | 上海教育版 |
部编版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